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呼吸内科临床手册

呼吸内科临床手册

呼吸内科临床手册

定 价:¥36.00

作 者: 余健民主编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呼吸系统疾病

ISBN: 9787539014456 出版时间: 1999-03-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9cm 页数: 808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2.支气管:气管在分叉处分为左右支气管(又称主支气管)、左右支气管之间的角度(即气管分叉处夹角),一般为65~80°,平均70°。该角度大小有重要意义,角度过大提示气管分叉下淋巴结肿大,角度过小提示可能因一侧支气管受压移位所致。支气管壁的构造与气管类似,软骨环相对较小,膜壁相对较大,软骨环的数目左、右不等,右侧的一般为3~4个,左侧一般为7~8个。(1)右支气管:较左支气管粗、短和陡直,平均长度男性为2.1cm,女性为1.9cm,与气管中轴延长线之夹角为25~30°,相当于第5胸椎水平经右肺门人右肺。异物坠人右支气管机会较多,吸人性病变如肺脓肿也以右侧为多,尤以右下叶更著。此外,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也以右侧较容易。(2)左支气管:较右支气管细长和更趋于水平位,平均长度:男4.8c队女4.5cm;与气管中轴延长线之夹角为40°~50°;相当于第5胸椎水平经左肺门入左肺。左支气管的长度约为右支气管的2.5倍。支气管管壁的软骨,从叶、段、亚段等支气管起,即逐渐变为不规则的螺旋形或裂解成为不完整的块片。待到达7级分支的小支气管,管径从3.5mm缩小到1~2mm时,软骨片迅速减少直至消失。从细支气管到终末支气管,是气体传导的后5级膜性管道,连续于表层的立方形上皮细胞到此结束。粘膜下层组织逐渐退化变薄,肌纤维从管壁左右侧交织成为双螺旋的结构却有所增加。当肌纤维收缩时,终末细支气管粘膜可呈现出纵形皱襞。细支气管及其分支已无软骨支持,管腔的通畅性就不像软骨性气道,容易受到胸腔内压力波动的影响。细支气管平均分出20根管径约0.5mm的终末细支气管,每根终末细支气管再发出50根左右管径相似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即为气体交换气道。(3)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左右支气管肺门处按肺叶分为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左肺分上、下叶支气管,右肺分上、中、下叶支气管。叶支气管再分为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每侧肺一般分为10个段支气管,每个段支气管分布于所属区域的肺组织(肺段)。肺段支气管再依次分支为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从终末支气管再向下分支即为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突出于其壁上。将肺内支气管剥离出来,或在活体用支气管造影剂造影观察时,可见到全部支气管反复分支,犹如树木的分支,故常称为“支气管树”。右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即从右支气管的1~2.5cm处分出右上叶支气管后,向下成为中间支气管,并由此再发出中叶支气管。主支气管的主干延伸下去即为下叶支气管。肺上叶分出尖支(1)、后支(2)和前支(3);右中叶分出外侧支(4)和内侧支(5);右下叶分出背支(6)、内基底支(7)、前基底支(8)、外基底支(9)和后基底支(10)等肺段支气管。左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左支气管在距离气管分支3cm处进入肺脏。左上叶支气管分出上、下两支支气管;上支支气管分出尖后支(1+2)和前支(3),下支为舌支支气管(相当于右肺中叶),分为上舌支(4)和下舌支(5)。左下叶为左支气管向下延伸的气道。分出背支(6)后,又分出内基底支,由内基底支和前基底支合并而成(7+8)、外基底支(9)和后基底支(10)支气管。由于左上叶的尖支与后支支气管,以及左下叶的内基底与前基底支等支气管,均是合并着的,故左侧的两叶肺内,实际上只有8个段性支气管。本书前言前言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1992年我国人群死亡率中的前十名病种,在城市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者排名第3位,在农村排名第1位,由此可见,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任务是何等迫切而又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化学的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推广和应用,为了帮助基层医务人员能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特编写了这本手册。本书承蒙张国桢、倪新瑜、蒋茂松、陈霞飞、严德钧教授对有关章节提出宝贵意见,特致谢忱。由于当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发展很快,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8.11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余健民,男,1938年生,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国际亚太地区呼吸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江西分会理事、江西省呼吸学会副主委、《医师进修杂志》、《实用肺科杂志》、《江西医药》等5种杂志编委、特约编辑,1985年赴日本东海大学研修,主编《老年保健大全》、《乡村医生手册》、《新编实用医师手册》、《肺心病家庭自疗》,合编《临床脑病》、《名医绝招》等著作。曾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2篇。1994年先后被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医学第2版和美国传记学会第5版的《国际名人录》。

图书目录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呼吸系统基础知识
    第一节 呼吸系统解剖
    一、上呼吸道
    二、下呼吸道
    三、附属结构
    第二节 呼吸系统细胞学
    一、气道结构细胞
    二、肺间质细胞及基质成分
    三、肺血管内皮细胞
    四、间皮细胞
    五、肺炎症免疫细胞
    第三节 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一、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二、通气和血流在肺内的分布
    三、呼吸的调节
    四、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五、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
    六、呼吸系统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
    第四节 肺生化
    一、肺的中间代谢
    二、肺的蛋白合成
    三、肺的脂质代谢
    第五节 肺神经多肤
    一、肺神经多肽和肽能神经
    二、神经肽对呼吸的影响
    三、神经肤与气道疾病
    第六节 肺的其它活性物质
    一、前列腺素
    二、白三烯
    三、血小板激活因子
    四、缓激肤
    五、血管紧张素
    六、内皮素
    七、肺生物胺
   第二章 呼吸系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第一节 病史采集
    一、现病史的采集
    二、病史的其它部分
    第二节 体格检查
    一、肺部体征
    二、肺外体征
   第三章 呼吸系疾病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常规检查
    一、血液学常规检查
    二、尿和粪的检查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
    一、痰液检查
    二、胸液检查
    三、结核菌素试验
    四、结节病抗原皮内试验
    五、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测定
    六、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七、腺苷脱氨酶(ADA)测定
    八、结核抗体(抗PPD-IgG)测定
    九、癌胚抗原(C队)测定
    十、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第三节 胸部X线诊断
    一、常规摄片
    二、特殊检查
    三、胸片所见及非病理阴影
    四、x线诊断的作用和限度
    第四节 CT在呼吸内科的应用
    一、CT的原理、构造及技术参数
    二、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
    第五节 M田在呼吸内科的应用
    一、MRI的基本物理学原理
    二、MRI的成像技术
    三、MRI机的基本构造
    四、基本病变的MRI表现
    五、MRI对胸部疾病的诊断
    第六节 核医学在呼吸内科的应用
    一、脏器显像的进展——ECT
    二、肺灌注显像
    三、局部肺通气显像
    四、放射性气溶胶吸入显像
    五、67Ga肺显像
    六、临床应用
    第七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和肺、胸膜活检
    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三、肺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
    第八节 胸腔镜检查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
    四、并发证
    第九节 纵隔镜检查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
    四、并发症
    第十节 肺功能检查
    一、肺容积及其组成
    二、肺通气功能
    三、小气道功能测定
    四、呼吸动力机制测定
    五、呼吸肌功能测定
    六、肺的换气功能
    七、呼吸中枢敏感性测定
    第十一节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
    一、血气分析的常用指标
    二、血气分析结果的判断及临床应用
    第十二节 呼吸系统超声诊断
    一、应用仪器
    二、检查体位
    三、检查方法
    四、正常呼吸系统声像图
    五、呼吸系统疾病声像图
    第十三节 心电图与心向量图检查
    一、肺气肿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0PD)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
    三、急性肺原性心脏病或急性肺梗塞
    第十四节 肺阻抗血流图
    一、肺阻抗血流图检测方法
    二、肺阻抗血流图观察指标
    三、肺阻抗血流图的临床应用
    第十五节 变态反应(过敏原)试验
    第十六节 气道反应性测定方法
    一、组织胺、乙酰甲胆碱吸人激发试验
    二、运动试验
    三、支气管舒张试验
    第十七节 电子计算机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
    一、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
    二、医学图像分析
   第四章 呼吸疾病治疗
    第一节 通气治疗
    一、分类
    二、适应证
    三、应用指征
    四、禁忌证
    五、通气方式
    六、通气参数的设置
    七、并发症和机械故障
    八、通气的监测
    九、如何撤机
    十、通气的营养要求
    第二节 高频通气
    第三节 无创性通气
    第四节 液体通气
    一、原理和方法
    二、适应证
    三、优缺点
    第五节 膈肌起搏
    一、体内膈肌起搏(IDP)
    二、体外膈肌起搏(EDP)
    第六节 氧气疗法
    一、氧疗适应证
    二、给氧的装置和方法
    三、氧疗的监测
    四、氧中毒的治疗和预防
    五、家庭氧疗
    第七节 体外膜肺氧合
    一、呼吸衰竭使用ECM0的原则
    二、ECM0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
    三、ECM0用于成人和儿童呼吸衰竭
    第八节 湿化和气溶胶吸人疗法
    一、湿化疗法的适应证
    二、湿化装置和方法
    三、常用湿化剂
    四、气溶胶吸人
    第九节 经气管用药
    第十节 胸腔内用药
    第十一节 支气管动脉栓塞和灌注
    一、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及造影栓塞技术
    二、支气管动脉灌注给药方法
    第十二节 支气管镜治疗
    一、气道异物的支气管镜治疗
    二、各类病变的激光治疗
    三、冷冻治疗
    四、腔内放疗
    五、气管支气管支架的置人
    六、以纤支镜作引导行气管插管
    七、经支气管镜治疗大咯血
    八、用纤支镜治疗肺不张
    九、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着症
    第十三节 肺康复治疗
    一、康复医疗方案的组成
    二、肺康复方案的实施
    第十四节 呼吸锻炼
    一、缩唇呼吸
    二、头低位和前倾位
    三、控制性慢而深呼吸
    四、腹式呼吸锻炼及各种控制性呼吸技术的联合应用
    五、其他呼吸锻炼方式
    第十五节 肺部疾患的营养治疗
    一、营养状况的评价
    二、营养治疗的途径
    第十六节 呼吸药物治疗
    第十七节 肺癌化疗
    一、联合化疗
    二、交替化疗
    三、强化化疗
    第十八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
    二、治则
    三、证治
   第五章 呼吸监护
    第一节 呼吸监护室(RCU)的设置
    一、监测室要求
    二、器械设备
    三、人员配备
    第二节 呼吸监护的范围
    第三节 呼吸监护的程序
    第四节 肺外器官的功能监护
    一、心脏监护
    二、肾脏监护
    三、肝脏监护
    四、胃肠功能监护
    五、血液功能监护
    六、免疫功能监护
    第五节 交叉感染的预防
    一、室内消毒制度
    二、放置或更换漂浮导管及中心静脉压导管的无菌要求
    三、动脉导管无菌要求
    四、静脉导管及通道预防感染措施
    五、呼吸机及接触部分的预防感染措施
    六、隔离
    七、导尿
    八、胸腔引流管
    九、静脉高营养导管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三十三节 军刀综合征
    一、同义名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三十四节 锐肋综合征
    第三十五节 妊娠—肺结节病—皮肤红斑综合征
    第三十六节 肺性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一、同义名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三十七节 胎粪吸人综合征
    一、同义名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附录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