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定 价:¥53.00

作 者: 庄福龄主编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标 签: 马恩列毛邓著作及研究

ISBN: 9787010029504 出版时间: 2001-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463 字数:  

内容简介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是根据“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写者投入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体会,对再版本修订增写而成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在保持四卷本的特色和深度,力求做到简而不浅,明而不俗;历史发展线索乘法,重大理论观点突出,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联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这次修订主要是以新写的“导言”代替原书的“绪言”;以“创新篇”的时间下限延续到2002年十六大,其中第十八章增写了部分节、目和相关内容,新写了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分别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则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线索一以贯之,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新探索。

作者简介

暂缺《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言
  一 世纪之交的启迪与呼唤
  二 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奠基篇
  (1840—1895)
  第一章 历史发展韵必然成果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
  二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
  三 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一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二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二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 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二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
  四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一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二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三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一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二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一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二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二 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二 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四 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一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 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四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五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一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二 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
  二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四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
  二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三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一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二 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一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二 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开拓篇
  (1895—1917)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一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二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三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一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二 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三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
  二 拉法格的理论批判
  三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批判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一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
  二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四 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一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二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发展篇 (1917-1956)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第十二章 毛泽东关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创新篇(1956-1997)
  第十四章 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第十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第十六章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第十七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跨越世纪的旗帜
  第十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
  第二十章 新世纪的建设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理论创新与十六大的召开
  新版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