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染料和颜料的发展历史
1.1.1 颜料的发展历史
1.1.2 染料的发展历史
1.1.3 染料索引
1.2 着色剂的应用
1.2.1 颜料
1.2.2 染料
2 色素的光物理和光化学
2.1 色素的颜色与化学结构
2.1.1 经典发色理论
2.1.2 近代发色理论
2.1.3 色素的光敏系数
2.2 光吸收后的光物理作用
2.2.1 佛兰克科顿定律
2.2.2 荧光
2.2.3 系间窜跃
2.3 光吸收后的光化学作用
2.3.1 光退色
2.3.2 脆损
3 色彩的物理基础和属性
3.1 色彩的物理基础
3.1.1 色与光
3.1.2 可见光谱
3.1.3 光度学基础
3.1.4 光度学有关物理量
3.2 色彩的属性
3.2.1 色调
3.2.2 明度
3.2.3 饱和度
3.2.4 颜色三属性的相互关系
4 色视觉的生理基础
4.1 人眼的构造、成像机理 视觉功能
4.1.1 视网膜成像机理
4.1.2 人眼的视觉功能
4.2 颜色视觉现象
4.3 色视觉的主要理论
4.3.1 三原色学说
4.3.2 减色法的基本概念
4.3.3 对立颜色学说
5 颜色表示法
5.1 色彩的命名
5.1.1 色彩的系统命名法
5.1.2 色彩的习惯命名法
5.1.3 染料的命名
5.2 色谱表示法和光谱表示法
5.2.1 普通色谱
5.2.2 染料和涂料在纺织物上的应用色谱
5.2.3 彩色印刷网纹色谱
5.2.4 颜色的光谱表示法
5.3 颜色空间表示法
5.3.1 颜色立方体
5.3.2 孟塞尔色立体
5.3.3 OSAUCS匀色标
5.3.4 自然色系
5.3.5 奥斯瓦尔德颜色空间
5.4 孟塞尔鉴别颜色物理量与染色工作者鉴别颜色物理量
5.4.1 孟塞尔知觉色变量
5.4.2 棕色的独特性
5.4.3 染色工作者知觉色的可变量
6 颜色测量及仪器
6.1 颜色方程
6.1.1 颜色色匹配实验
6.1.2 颜色方程及光谱三刺激值
6.2 颜色测量基础
6.2.1 1931CIE-RGB 系统
6.2.2 假想三原色概念:1931CIE-XYZ系统
6.2.3 10°观察条件:CIE1964补充色度学系统
6.2.4 xy色度图
6.3 颜色测量原理
6.3.1 测色原理
6.3.2 颜色测量的公式:三刺激值的计算
6.3.3 颜色三属性的标定
6.4 颜色测量的参照标准
6.4.1 光源(施照体)
6.4.2 被测物体的透射率与反射率因素
6.4.3 CIE推荐的观测条件
6.5 反射分光光度计
6.5.1 分光光度计适用的照明和观察条件
6.5.2 观测几何条件的选择
6.5.3 自动记录式分光光度计的演变及现代测色分光光度计的特点
6.5.4 用于荧光样品分光光度计的光源
6.5.5 测色分光光度计分类
6.5.6 测色分光光度计的测色原理
6.5.7 常见测色分光光度计
6.5.8 分光光度计测色数据处理及标准
6.6 透射分光光度计
6.6.1 透射分光光度计的分类和构成
6.6.2 透射法的基本原理
6.6.3 透射法的作用
6.7 光电测色仪器
6.7.1 卢瑟条件及修正
6.7.2 光源和照明受光几何条件
6.7.3 光电测色仪介绍
7 色差及颜色定量
7.1 CIE1960均匀色标尺图
7.2 CIE均匀颜色空间
7.2.1 CIE1964(W*U*V*)均匀颜色空间
7.2.2 CIE1976(L*U*V*)和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
7.3 判断色差的标准及优化色差方程
7.3.1 判断色差的标准
7.3.2 优化色差方程
7.4 同色异谱颜色
7.4.1 同色异谱的概念
7.4.2 同色异谱条件
7.4.3 颜色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
7.4.4 颜色的同色异谱差异
7.5 色差评定
7.5.1 颜色分类
7.5.2 在牢度试验中的色差测试
7.5.3 仪器评定变色的公式
7.6 颜色的量化
7.6.1 颜色量化图谱
7.6.2 不同颜色应用工作者的色变参数
7.6.3 颜色适应及颜色恒定性
7.7 染料强度和颜色深度
7.7.1 染料强度
7.7.2 颜色深度
7.8 白度的定量
7.8.1 白度公式
7.8.2 白度的评定
8 计算机测配色
8.1 计算机配色原理
8.1.1 基本光学原理
8.1.2 计算机配色形式
8.2 计算机配色系统
8.2.1 模拟匹配预测计算机
8.2.2 数字计算机匹配预测
8.2.3 现代电脑测配色系统介绍
8.3 纺织品电脑配色基础数据建立
8.3.1 建立基础数据的染色(或印花)
8.3.2 建立基础数据的测色
8.3.3 基础数据文件编制及储存
8.3.4 纺织品染色的基础数据新概念
8.4 纺织品目标色测色及数据文件建立
8.4.1 纺织品目标色测色
8.4.2 编制目标色基础数据文件
8.5 纺织品电脑配色的实施
8.5.1 配色处方计算
8.5.2 配色处方的选择
8.5.3 试染
8.5.4 修正计算
8.5.5 混纺纺织品电脑配色
8.6 电脑配色在其他行业中的延伸
8.6.1 涂料、油漆的电脑配色
8.6.2 印刷油墨配色
8.6.3 塑料着色的配色
8.6.4 连续染色的在线色泽控制
9 塑料的着色与配色
9.1 塑料的特性及着色原理
9.1.1 塑料的分类
9.1.2 塑料的基本特性
9.1.3 塑料着色原理
9.2 着色剂
9.2.1 着色剂性能要求
9.2.2 着色剂分类与品种
9.2.3 着色剂对塑料理化性能的影响
9.3 塑料着色与配色
9.3.1 塑料着色剂在塑料中的分散
9.3.2 色母粒着色
9.3.3 干混、糊状、液状着色
9.3.4 塑料染色
9.3.5 塑料着色剂配色
9.4 橡胶着色与配色
9.4.1 常见橡胶品种
9.4.2 橡胶用着色剂的基本要求及品种
9.4.3 橡胶的着色与配色
9.5 化学纤维纺前着色与配色
9.5.1 纺前着色方法
9.5.2 化学纤维与纺前着色剂
9.5.3 着色剂及选用要求
9.5.4 化学纤维纺前着色的配色
10 印刷油墨和涂料的配色与配方
10.1 印刷油墨
10.1.1 印刷油墨的性能和要求
10.1.2 油墨印刷中的色彩变化
10.1.3 油墨的调色和配色
10.2 涂料
10.2.1 涂料的组成、分类、命名
10.2.2 涂料用着色剂
10.2.3 涂料配色与配方
10.2.4 涂料的应用
11 皮革和皮毛、木竹草制品、铝制品的着色与配色
11.1 皮革和皮毛的染色性能和着色后性质要求
11.1.1 皮革和皮毛的染色性能
11.1.2 皮革和皮毛着色后的性能要求
11.2 皮革和皮毛着色剂选择及分类
11.2.1 水溶性染料
11.2.2 非水溶性染料
11.3 皮革和皮毛着色与配色
11.3.1 染色方法
11.3.2 染色工艺及配方
11.4 金属铝 木制品 草制品 竹制品着色与配色
11.4.1 金属铝着色、配色、配方
11.4.2 木制品着色与配色
11.4.3 草制品着色与配色
11.4.4 竹材的染色与配色
12 食品、药品、化妆品及家用洗涤用品的着色与配色
12.1 食品、化妆品、药品及家用洗涤用品色素的分类
12.1.1 食用色素的分类
12.1.2 化妆品用色素
12.1.3 洗涤用品着色剂
12.2 色素的安全性及要求
12.2.1 食品染料
12.2.2 化妆品用色素的要求
12.2.3 洗涤用品色素的要求
12.3 食品、药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着色和配色
12.3.1 食品着色与配色
12.3.2 化妆品着色与配色
12.3.3 洗涤用品着色与配色
12.3.4 药品着色与配色
13 陶瓷、玻璃、水泥着色与配色
13.1 陶瓷颜料
13.1.1 陶瓷颜料分类
13.1.2 陶瓷颜料的制造
13.1.3 陶瓷颜料发色机理
13.1.4 陶瓷颜料的特性
13.2 陶瓷着色(装饰)
13.2.1 色釉
13.2.2 色坯与化妆土
13.2.3 彩绘
13.2.4 晶化釉
13.3 陶瓷着色油墨配制
13.3.1 贴花纸印刷用油墨
13.3.2 陶瓷丝印油墨
13.4 玻璃着色与配色
13.4.1 着色玻璃的分类
13.4.2 影响玻璃着色的因素
13.4.3 着色方法
13.4.4 玻璃着色剂及用量
13.5 水泥着色与配色
13.5.1 彩色水泥的制造方法
13.5.2 彩色水泥着色剂及要求
13.5.3 水泥着色配方
14 文化用品的着色与配色
14.1 纸张的着色与配色
14.1.1 着色用染料
14.1.2 纸的着色方法
14.2 墨水着色与配色
14.2.1 墨水用着色剂
14.2.2 墨水配制、配色、配方
14.3 其他文化用品着色与配色
14.3.1 复写纸及打字蜡纸
14.3.2 圆珠笔油、彩色蜡笔、粉笔
14.3.3 美术颜料、印泥、印台油
14.3.4 胶片的着色与配色
14.4 日用品着色与配色
14.4.1 蚊香
14.4.2 绢花
14.4.3 蜡制品
14.4.4 焰火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