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证”和“病”是临床论治的基础。但对“证”和“病”的定名都不甚严格和规范,其中有不少“随意”之嫌。这给中医的辨证论治带来诸多不便。今天提出要中医现代化,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需要做大量的艰苦工作。在这当中,把中医学的“证”和“病”进行统一概念定义,不啻为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性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是把古代流传下来的“证名”和“病名”作一全面整理,认真地研究它们的历史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以利于结合现代的实际临床运用之规范。本书的编写,首先注重历史面貌,即把“证”和“病”的原始出处一一的查找出来,并以原著、原文摘引入书。次作适当的注释和析解,后作近代临床应用的叙述。能与西医学疾病相对应的则加以相关论述。全书共收入古代“证”和“病”名类近万条,尽量作到凡古医籍或其他类书之中出现的“证”、“病”名一律收纳,不厌其详。编写要求文字简明,易学易懂,但对个别生僻“字”、“词”则略加考证、训释、校注和标音。所有注释和析解以相关历史文献为主,不加作者的“个人意见”。全书约100万字。本书特点:1.历史文献资料齐全,凡能检阅的有关“证”、“病”名著书资料尽理收取。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的“专门”历史文献资料大全。2.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尚好参考书籍。符合国家倡导的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宗旨,有重要学术价值。3.适应面广,凡中、西医工作者、教学科研人员及学习中医者皆为阅读对象。本书的价值和效益:1.本书是不同于一般中医学词典的工具书,查阅方便。2.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社会效益,对推动中医现代化、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收藏价值。本书是一次“专题”文献整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故能备受所有“文”、“史”、“医”等图书馆、资料库等单位的钟爱而收藏之。本书编写人员:1.以长期从事中医理论教学、科研与临床等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韩成仁教授等任主编。2.以具有2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临床主任、副主任医师任副主编,并为内、外、妇、儿、五官、骨、皮等学科的分工负责人,以确保其资料的真实可靠性。3.其他编写人员皆具有研究生、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且为现任医疗一线卫生工作者。本书虽以理论整理为主,但却是一次为医疗实践服务的工程性研究尝试,编著者愿以此对医学发展、中医研究及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一些有意义的奉献。但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和缺点难免,恳请大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