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于右任先生最后遗墨

于右任先生最后遗墨

于右任先生最后遗墨

定 价:¥68.00

作 者: 于右任书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丛编项:
标 签: 汉字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5714939 出版时间: 1999-10-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9cm 页数: 272 字数:  

内容简介

  我的青年时期(亦名——牧羊儿的自述)堂后枯槐更着花,堂前风静树阴斜。三间老屋今犹昔,愧对流亡说破家。这是我前年归省三原西关斗口巷老屋的诗。古人说得好: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回去的时候,我那破旧的宅子里,留下的几间老屋,看去都像亲人一般,这是何等可以感慨的事。况我生在历史上代产圣哲的关中,有雄壮的地理,有深厚的文化,又有亲爱的家庭,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要当堂堂地做个人。不谓年光流转,白发盈颠,在这抗战建国的大时代中,但觉学问荒疏,不敷应用,对于国家民族,又如何的抱愧呵!我的故乡是陕西泾阳斗口村,所谓斗口,就是白公渠——今之泾惠渠——分水的一个口子。那时水量很少,农田灌溉,甚为困难;这个支渠,虽灌地甚少,得之已不容易。我于家的始迁祖,已不能深考,但住此必有很久的年代,所以乡人称为斗口于家。三原县北之白鹿原去斗口村约四十里,有一土丘,唐高祖献陵也;陪葬者三十余人。碑估售之市,有献陵八种,即濮阳令于孝显,燕国公于志宁,明堂令于大猷,兖州都督于志微,共计于氏四碑李氏臧氏各二碑,我小时并不知此,靖国军时,三原学者问我与此碑关系,我答先人无任何传说。于姓本来不繁,在清朝中叶,尚有五家,回乱后只剩三家。我生在三原东关河道巷,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我们一家共三房,先伯祖象星公生大伯父宝善公为大房,先祖峻堂公生先二伯父汉卿公宝铭,先严新三公宝文,为二房和三房。先二伯父配房太夫人。我的母亲是赵太夫人。二伯父先在南昌经商,旋赴香港。先严则十二岁就步行入蜀,做江津典铺的学徒,后方转至岳池那时我家生活日艰,由三原迁回乡下。及祖居被毁,又迁住村东湾子杨堡。先母生我后即多病,既感于家庭处境之难,又无钱医治,遂郁郁以终。时我尚未满二岁,于先母的一切,全不知道,只记得后来伯母说:“陕乱平后,汝外祖由甘肃静宁县逃荒东来,手携汝母,背负汝舅,至豳州长武间,力竭食尽,又因汝母足痛不能行,恐牵连大家饿死,不得已弃之山谷中,行数十里矣,骆驼商人,见而怜之,载以行,追及汝外祖,赠以资而还其女。”又说:“汝母面方而敦厚,与心如一,那是使我最不能忘的。”这是一点惨痛的历史而已。我以一无母之儿,又处在单寒孤弱的家庭中,所以能成立为人,幼不失学,可说全由伯母房太夫人停辛伫苦而来,伯母之恩,真是我毕生所报答不尽的。伯母是经阳杨府村人,家世业农,排行第九,故幼即称为九姑娘而不名,十七岁来归。嗣二伯父去香港,每一家信,动辄经年。先严在川,亦隔三年始得一归。因此伯母和先母,妯娌同居,相依若命。当先母逝世前的半月,伯母适归宁母家,一夜,梦迷离风雨中,墙头有妇人携一儿,垂泪相招,心知其事不祥。及归,先母病已剧,泣谓伯母日:“此子今委嫂矣,我与嫂今生先后,来世当为弟妹妻子以还报耳。”(按先后即妯娌,字见史记。读若线候,今乡人土话犹然。)那时我初离乳,身弱多病,伯母带往杨府村就医,归而新宅又毁,自此随伯母居外祖家中,历时九年。外祖家中人,莫不敬伯母,也莫不爱我,虽人口加多,农产有限,丰歉寒暖,从无不欢。村中老妪某谓伯母曰:一九姑娘抱病串串侄儿,欲了今生,岂不失算?况儿有父,父又一子,即提携长大,辛苦为谁?又其伯父闻已卒于南方,九姑娘以青年寄食母家,眼角食能吃一生乎?”伯母应之曰:一受死者之托,保于氏一块肉,那个望报?设使无此母家,亦当为佣以给吾儿。如其父归携儿以去,则为尼终老,亦所甘心。”这可见伯母立志之如何坚定,和爱我之如何真切了。自回捻战后,农田半荒,乡人多兼营畜牧。表兄敏事,积岁钱买一跛羊,不久即产小羊,我亦絮絮欲得羊如表兄,伯母用三百钱复买一跛的。某日冬牧,我私随诸牧儿往,忽有三个狼,从荒草中跃出,诸牧儿和羊群均惊散。我们两只跛羊,为两狼所攫,在坟角啮食。时我方在坟东,专力掘野红根(河南人谓之牵巴巴),一狼踞墓西,相距不过数尺。村人杨姓在田中望见,手执镰刀奔至,挟我归家。伯母闻惊急出,匐匍道中,几不能前。事后,诸舅父因小儿无学校收容,混迹羊群,甚为担心,于是乱后兴学之议以起。栒邑老儒第五先生(第五伦之后),年六十余,出山谋作农佣,见乡人修学塾,自荐为师。我遂于七岁的春天,以一个流离的孤儿,入村中马王庙为学生。第五先生授课凡两年,见我入学以时,衣敝而洁,询知其故,深为叹异,于是教我益加尽力。离馆时,抚我曰:一世间无母之儿,安得所遇尽如汝哉?一盖先生幼时亦抱家庭之痛也。伯母于每年寒食节必带我回乡扫墓。两村相距,约十二里,有时诸舅以牛车相送,有时步行。某处老坟,某处新坟,至时必郑重以告。至先母坟前必哭,哭必祝告:一儿几岁矣,读书几册。”我闻而悲恸,读书不敢不勤。农忙时,亦随伯母及诸表弟至田间拾麦;往往拾之于舅父陇畔的,复卖之于舅父,舅父仍一再以勤劳相勖。我有归省杨府村外家诗五首,追记那时的情形:朝阳依旧郭门前,似我儿时上学天。难慰白头诸舅母,几番垂泪话凶年。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记得场南折杏花,西郊枣熟射林鸦。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桑柘依依不忍离,田家乐趣更今思。放青霜降迎神后,拾麦农忙放学时。愁里残阳更乱蝉(遗山句),遗山南寺感当年(元遗山亦读书外家)。颓垣荒草农神庙,过我书堂一泫然。到了十一岁,伯母带我至三原东关,依三叔祖重臣公。三叔祖望重一时,交游甚广,与毛班香先生经畴友善,因送我入毛先生私塾肄业。是年,先严返里,继母刘太夫人来归,亦赁居东关石头巷,但我则仍依伯母,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过失或听到我在塾中嬉戏,常数日不欢。其爱护之心,和严正之气,至今梦寐中犹时时遇见。毛班香先生,是当时有名的塾师,我从游九年,读经书,学诗文而外,对于他专心一志的精神,尤其佩服。他常常对我们说:一我没有甚么长处,只是勤能补拙。”这虽是先生的自谦之词,却是他生平所身体力行的。毛先生的教授法亦特别:由他自教大学生,更由大学生分教小学生。平常每日授课两次,夏季日长,则加课一次,都须背诵,并带背旧书,所以读书比较精熟。尤其值得记述的,是太夫子汉诗先生亚苌。太夫子亦曾以授徒为业,及年老退休,尚常常为我师代馆。他生平涉猎甚广,喜为诗,性情诙谐,循循善诱。自言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希望我们努力向上,将来胜过他们。对我的期望尤殷,教导也特别注意。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学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在毛先生私塾时,我已开始学做古近体诗,如唐诗三百首,古诗源,选诗等,都曾读过,但是循文雒诵,终觉不生兴味。一日,先生外出,我以大学生的资格,照料馆事,书架上有文山谢叠山诗集残本,我取而私阅,见其声调激越,意气高昂,满纸的家国兴亡之感,忽然诗兴大发,我之做诗,殆可以说由此悟入。至于我之所以略识学术门径,却以得益于庭训为多。先严虽为家境所迫,早岁经商,但自修甚勤;又从师问业,博览群书,所以见识反较一般科举中人为高。尝手写史记全部,点过十三经两遍。辑修家谱,选成治家语录三卷;又尝借抄张香涛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寄存家中。某书当读,某书某处重要,亦时以问业所得,在家信中示及。岳池典铺中的掌柜马芰洲先生丕成,是明儒马谿田先生的族人,喜刻先代遗书,常嘱先严任校勘之役。先严又爱读袁子才的小仓山房尺牍,以为社会应用,最为便利;马先生的父亲曾经注过此书,先严为之整理刊行,至今岳池尚有刻本流传。某年先严回里,除料理家务外,一面从陈小园先生学医,一面则自修经籍。我日间上学,晚则回家温习,父子常读至深夜,互相背诵,我向先严背书时,必先一揖,先严背时亦向书作揖如仪。我在斗口村扫墓杂诗中,有如下的一首:发愤求师习贾余,东关始赁一椽居。严冬漏尽经难熟,父子高声替背书。就是咏的那时的事。先严最喜买书,在岳池刘子经先生典当时,陆续寄归的,已经不少。但是每年的薪水不过数十两,回家又须还债,家境甚窘,虽不至于挨饿,但有时竟至没有盐吃。及移住东关渠岸喻宅,前院是一个炮作房,我每天饭时回家,便去做炮,或打炮眼,或装药线,每盘制钱一文,一日可做三四盘,用以贴补家用,添买纸笔,有时亦买糖以自慰,那时一枚糖只值一文钱,但开支已觉得奢侈了。一夜炮房失火,掌柜全家烧死,我的卧房与之毗连,几乎波及。隔日见炮房墙脚有火药三大瓮,抚之余热未退,幸上有石盖,未经爆炸,否则早已葬身火窟了。炮房毁后,我失去了大宗收入,好似工人失业一般。因试往本县学古书院考课,第一次就得了二钱银子(每钱换制钱一百一十余文)此后时被录取,经济复形活动。十五岁,同学多劝我应试,三叔祖和先父恐荒废学业,都不赞成。到了十七岁,赵芝珊先生维熙督学时,我以案首入学,塾中功课始渐自由,所读的书,可以由自己选择,先生不过任讲解督课之责而已。两年后,毛先生谓我学已小成,应出从名师,以资深造。所以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我都曾经住过。时读书稍多,诗赋经解均略能对付,而所作八股文,则与当时的风气不同;以书,礼,史记,张子正蒙等书为本,只重说理,不尚词藻,见者多疑其抄袭明文,因此各书院会课,不是背榜,就是倒数第二,居恒郁郁不乐。及叶伯皋先生尔恺入关督学,我始得露头角。叶先生在当时学使中,以学问渊博著称,幕府中如叶澜叶瀚浩吾两先生,都是东南知名之士,尤好讲求新学。学政衙门,本设三原,叶先生下车伊始,观风全省,出了几十个试题,各门学问,无不具备,缴卷以一月为期。我勉强做成了十许篇,冬寒无火,夜间呵冻所书,忽浓忽淡,甚形潦草。但叶先生对我的文章特别激赏,评语有“西北奇才”之目,更加奖了许多话。传见时,授以薛叔耘出使四国日记,勉我留心国际情形。并谓:“此书只带来一部,阅读后仍须缴还。”真可谓刮目相看了。我经叶先生识拔,时誉渐起。叶先生任满后,沈淇泉先生卫继任督学。因我处连年荒旱,死亡枕藉,沈先生在东南募集巨款,创设粥厂,欲得一少年有为之士,担任其事。时我在宏道书院肄业,以孙芷元先生之荐,特调我出任厂长。我初出学校,见饥民多多少少,鸠形鹄面,啼饥号寒,社会整个的惨状,都摆在我的面前,不由得我不动心,不努力,因此开厂后连夜忙碌,竟累得生了一场病。幸厂中会计独立,责任较轻。至第二年麦子将熟时,以余粮分给饥民,厂事因之结束。厂中有民夫二十余人,经数月来之教导,本是一种很有用的力量,因为无法保留,只好割心割肝般的遣散。厂址在二原西关,即现在我所办的民治学校也。我在粥厂近一年,虽得了一点办事经验,但其时正在求学期间,课程上损失甚多,终觉是可惜的。及粥厂散后,沈先生送我入陕西中学堂肄业。我之入陕西中学堂,在庚子春间,校址为西安有名的北院。总教习江夏丁信夫先生保树,精熟经史,讲解详明,我从游半年,受益最多。及庚子之变,西后母子入陕,北院改作行宫,学校无形解散,又令堂中师生,衣冠出城,迎接圣驾,在路傍跪了一个多钟头。我于愧愤之余,忽发奇想,欲上书陕西巡抚岑云阶,请其手刃西后,重行新政。书未发,为同学王麟生先生炳灵所见,劝我不要白送性命,始止。这种幼稚思想,由今思之,真是可怜。陕西提倡新学最力而又最彻底的,当推三原朱佛光先生先照。朱先生本是一个小学家,其治经由小学入手,其治西学则从自然科学入手,在当时都是第一等手眼。自谓是明秦王之后,故讲学时多绍述明末遗老精神,以励后进。其盟弟长安毛俊臣先生昌杰,则以经学家而兼擅词章。二人学行契合,相得益彰。朱先生曾与孙芷沅先生发起天足会,又创设励学斋,集资购买新书,以开风气。那时交通阻塞,新书极不易得,适莫安仁敦崇礼两名牧师在三原传教,先严向之借读万国公报,万国通鉴等书,我亦借此略知世界大势。及闻朱先生以新学授徒,向往甚殷,遂以师礼事之,朱先生亦置我于弟子之列。因朱先生的关系,又得问业于毛先生。同学中我最要好的如王麟生先生炳灵,茹怀西先生欲可,程搏九先生运鹏等,都往来于两先生之门。眼界渐宽,所治学问,亦不甘以考据词章自限。茹程二同学喜读曾胡遗集,朱先生日:“文章虽佳,题目则差,请你们留意。”我闻之大为感动,有一次竟将所有新书烧毁,颇有“天地悠悠,怆然涕下”之概。这都是我们少年时之狂态,也是受的朱先生的影响。因为经朱先生的启沃,我们的思想,已经渐渐的解放了。那时关中学者有两大系;一为三原贺复斋先生瑞麟,为理学家之领袖,一为咸阳刘占愚先生光蕡,为经学家之领袖。贺先生学宗朱子,笃信力行,我幼年偶过三原北城,见先生方督修朱子祠,俨然道貌,尚时悬心目中。刘先生治西汉今文之学,精四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兼长历算,为味经书院山长,曾刻经史甚多,以经世之学教士,一时有南康北刘之目。戊戌政变,刘先生感愤之余,曾遥祭六君子,为清吏所嫉视。我之谒见刘先生,已在戊戌十月,其时谣言朋兴,刘先生见我至,诧曰:“汝何为于此时就我乎?”我曰:“正惟此时,我乃来就先生也。”刘先生闻言甚为惊异,待我甚优。虽从游一月,先生即解馆回烟霞洞,但是印象却甚为深刻。我之革命思想,固然以朱佛光先生的启沃为多。但在幼年寄居杨府村外家时,却有一段故事,应该补述。西北风俗,农人日工完毕,多至场畔一喝汤”。所谓喝汤,就是南方的消夜,也可以说是吃晚饭。场广一亩至数亩,平时为曝农作物之用,喝汤时则分配次日工作,或谈闲天。一日我的表弟说:“我读完百家姓,何以县官的姓,书中不见呢?”四外祖答道:“他们是满洲人呀!满洲人打败了我们的祖先,将中国的江山占了,所以我们的百家姓上不要他。“当时我亦莫名其妙,但起了一个民族意识的憧憬。后来学习举业,循例应试,这个民族意识,亦若晦若明,旋蛰旋动,没有什么确定的界限。及至从朱佛光先生游,先生意见甚高,讲学亦极为大胆,时时得闻革命的绪论,

作者简介

  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一八七八年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他早年追随伟大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他的诗、司、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尤其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

图书目录

前言
为万世开太平
我的青年时期
杜诗手抄
满江红
正气歌
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前后二十首
右任墨存
右任诗稿真迹
释文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