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定 价:¥35.00

作 者: 范寿嗣[等]编著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电缆电视 光缆 数字微波接力系统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4334404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271页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系现代实用新技术类书籍。结构独特,包括有线电视模拟与数字光纤及微波传输技术三部分,共21章。模拟光纤传输技术侧重于HFC网络建设。从理论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光纤传输系统中所有器件、设备,包括:光纤、光缆、光耦合器、光波分复用器、光纤连接器等各种无源器件,以及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等有源器件在网络中的作用、基本工作原理、性能与主要技术参数,对光纤接续技术、光调制技术、光纤拓扑结构作了介绍,对AM、FM光传输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详尽地分析,还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光纤传输链路的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安装施工、调试测量及工程验收等,并示例说明。数字技术方面介绍了数字技术特征与应用领域,数字信号的形成与主要技术参数,以MPEG-2为家族的数字压缩技术与数字调制技术,以及DVB数字视频广播、SDH同步数字系列光纤传输技术、国际互联网技术、ATM异步转移模式和未来信息时代有线电视的多功能应用及光纤传输的技术模型。最后还介绍了有线电视微波传输技术及应用,对HFC上行链路(包括电缆选型)作了专题讨论。本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内容新颖、新技术面广、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并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视野开阔之特征。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有线电视系统工程规划设计、网络升级改造、区域联网的工程技术、维护管理人员,可供大、中专院校学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参考。也是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较好教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范寿嗣,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任钟祥有线电视台副台长。致力于有线电视技术和管理。80年代初在市县级率先应用有线电视新技术,湖北电视台为此摄制专题作了报导。1991年1月研制成功300MHz邻频前端得到广电部认可、并获全国城市有线电视科技成果二等奖。编著《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接收技术》获全国城市有线电视科技成果特等奖。相继在《电视技术》、《世界有线电视信息》、《有线电视技术》等十余种国家级刊物和多届国际、全国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发表论文60余篇次,有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对我国县级乡镇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思考”、“蓬勃发展的中国卫星广播电视”、“钟祥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与区域联网规划方案”等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教育大精典》等十多种大型文献中。“钟祥有线电视微波联网工程实践”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1998年度优秀论文并获得进入全球信息网交流的资格,并多次获地、市专业人才奖励及最佳知识分子和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1.1光纤传输技术发展简史
    1.2光纤传输技术的优越特性
    1.3光纤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第二章 光纤传输基本原理及传输特性
    2.1光是电磁波
    2.2光纤的结构及其分类
    2.2.1光纤的结构
    2.2.2光纤的分类
    2.2.3光纤传输中的传导模
    2.2.4多模光纤
    2.2.5单模光纤
    2.2.6色散位移光纤(DSF)
    2.3光纤传输的基本原理
    2.3.1几何光学理论
    2.3.2电磁波动理论
    2.4光纤传输主要特性
    2.4.1光纤的传输损耗
    2.4.2光纤的带宽与色散
    2.5光纤的机械强度
   第三章 光纤成缆结构及其性能
    3.1光缆构成及其分类
    3.1.1光纤成缆结构
    3.1.2光缆的分类
    3.2光缆的性能
    3.2.1光缆的光学性能
    3.2.2光缆的机械性能
    3.2.3光缆的环境性能
    3.3部分国产光缆产品介绍
    3.3.1光缆型号-规格代号说明
    3.3.2部分国产光缆产品介绍
    3.3.3国内光缆生产厂家简介
    3.4某省有线电视光纤主干传输网工程建设对光缆要求介绍
    3.4.1光缆技术要求
    3.4.2主干传输网光缆对结构原材料的要求
    3.4.3工程用光缆包装与交货要求
    3.4.4验收
   第四章 光纤链路中的无源器件
    4.1光纤耦合器(或光纤分路器)
    4.1.1光纤耦合器(或光纤分路器)的作用
    4.1.2光纤耦合器的种类
    4.1.3光纤耦合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4.1.4国产光纤耦合器性能介绍
    4.1.5光纤CATV系统中光分路器的设计方法
    4.2光波分复用器
    4.2.1光波分复用器的作用
    4.2.2光波分复用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4.2.3光波分复用器主要技术指标及产品介绍
    4.2.4光波分复用器在CATV系统中常用的几种模式
    4.3光隔离器
    4.3.1光隔离器的作用
    4.3.2光隔离器的工作原理和种类
    4.3.3光隔离器的性能指标及应用
    4.4光衰减器
    4.4.1光衰减器的作用
    4.4.2光衰减器的种类及基本结构
    4.4.3在线型固定衰减器产品光学参数介绍
    4.5光开关
    4.5.1光开关的作用
    4.5.2光开关的种类及性能参数
    4.6光滤波器
    4.6.1光滤波器的作用
    4.6.2F-P腔型滤光器基本原理与性能参数
    4.7光路连接器
    4.7.1光路连接器的作用
    4.7.2光纤活动连接器的分类及结构
    4.7.3光纤活动连接器性能参数及产品介绍
    4.8光纤配线架 光纤接续盒 光纤终端盒
   第五章 光纤系统的接续
    5.1光纤接头的损耗理论
    5.1.1光纤轴向错位
    5.1.2光纤角度倾斜
    5.1.3光纤端面间隙
    5.1.4模场直径差异
    5.1.5光纤连接处的后向反射
    5.2光纤固定接续
    5.2.1固定接续应用范围及要求
    5.2.2固定熔接接续方法
    5.3光纤的活性接续(活接头)
    5.3.1光纤链路的回波损耗
    5.3.2APC连接器与标准PC连接器的比较
    5.4带状光纤的固定接续
    5.4.1带状光纤熔接法
    5.4.2V型槽法
    5.4.3预装配连接器接续
   第六章 CATV光纤传输中的调制方式
    6.1光强度直接调制方式
    6.2光外调制方式
    6.3幅度调制光纤传输技术(AM-VSB)
    6.4频率调制光纤传输技术 (FM-IM)
    6.5数字调制光纤传输技术 (PCM-IM)
   第七章 光发射机
    7.1 发光器的基本原理与激光
    7.1.1爱因斯坦光发射理论
    7.1.2激光器原理
    7.2半导体激光器 (LD)
    7.3分布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DFB)
    7.4DFB激光器的强度调制系数与极限值
    7.5AM-VSB光强度调制发射机
    7.6外调制光发射机
    7.7正向光发射机与反向光发射机
    7.8部分进口 国产光发射机产品介绍
   第八章 光接收机
    8.1光接收器件原理与特性
    8.2光接收机用光电二极管
    8.2.1PIN光电二极管
    8.2.2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8.3光接收机的构成
    8.4光接收机的性能要求
    8.5正向光接收机与反向光接收机
    8.6部分国产光接收机产品介绍
   第九章 光放大器
    9.1光放大器的作用
    9.2光放大器的种类
    9.3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9.3.1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9.3.2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组成
    9.4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9.5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三种工作模式
    9.6EDFA在CATV中应用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9.7掺铒光纤放大器产品介绍
   第十章 AM光纤传输性能分析
    10.1AM光纤传输系统噪声与载噪比
    10.1.1AM光纤传输系统噪声的主要来源
    10.1.2AM光发射机噪声对载噪比的影响
    10.1.3光接收机中光检测二极管散粒噪声对C/N的影响
    10.1.4光检测器中前置放大器的热噪声对载噪比的影响
    10.1.5AM光纤传输系统的载噪比
    10.1.6多级光纤传输系统的载噪比
    10.1.7HFC光纤/同轴电缆的载噪比
    10.2AM光纤传输系统的信号失真
    10.2.1AM光纤传输系统产生失真的原因
    10.2.2激光器电-光特性的非线性
    10.2.3激光器附加频率调制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10.2.4光纤色散特性产生非线性失真
    10.2.5激光器的调制度与非线性失真
    10.2.6AM光纤传输系统非线性失真的改善
    10.2.7两级AM光纤链路的CSO和CTB
   第十一章 FM光纤传输系统及性能分析
    11.1FM光纤传输系统组成
    11.2FM光纤传输系统的噪声与载噪比
   第十二章 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
    12.1光纤CATV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
    12.1.1树形拓扑结构
    12.1.2星形拓扑结构
    12.1.3双星拓扑结构
    12.1.4环形拓扑结构
    12.1.5网孔形拓扑结构
    12.1.6母线-星形拓扑结构
    12.1.7星-树形拓扑结构
    12.2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的几种结构型式
    12.2.1光纤超干线(FST)
    12.2.2光纤干线(FBB)
    12.2.3电缆区域网(CAN)
    12.2.4光纤到节点(FTF)
    12.2.5光纤到路边(FTC)
    12.2.6光纤到最后一个放大器(FTLA)
    12.2.7光纤到家庭(FTTH)
   第十三章 AM光纤CATV网络设计及设计示例
    13.1概述
    13.2HFC光纤链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13.2.1光纤网络频带宽度的确定
    13.2.2光纤传输链路的结构和光节点布局的选择
    13.2.3光纤芯线用量的选择
    13.2.4光缆路由的选取
    13.2.5光纤链路设计功率余量
    13.3光纤CATV网络设计的指标分配
    13.3.1设计的依据
    13.3.2载噪比C/N值的分配
    13.3.3二阶组合差拍CSO指标的分配
    13.3.4三阶组合差拍CTB指标的分配
    13.3.5C/N CSO CTB指标分配举例
    13.4系统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3.4.1光节点位置的选定
    13.4.2光纤路由走向确定
    13.4.3收集掌握光纤链路设备有关技术资料
    13.4.4AM光纤传输系统链路性能比较
    13.5HFC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3.5.1HFC网络设计基本方法
    13.5.2光链路设备选型注意事项
    13.6AM光纤设计常用计算公式
    13.7光纤干线点对点传输链路设计
    13.8一发多收光纤传输系统设计
    13.8.1控制末端载噪比的设计计算
    13.8.2控制末端功率的设计计算
    13.8.3采用1550nm外调制光发射机和EDFA光放大器组成的一发多收系统设计
    13.9超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13.9.1二星级光纤链路级联传输系统
    13.9.21310nm外调制光发射机传输系统
    13.9.31550nm外调制光发射机传输系统
    13.9.4EDFA光放大器组成的中继传输系统
    13.9.5采用波分复用技术的传输系统
    13.9.6减少传输频道数增加传输距离的系统
    13.9.7调频光纤传输系统
    13.9.8数字光纤传输系统
    13.10HFC上行传输链路设计
    13.10.1HFC上行通道的划分
    13.10.2上行通道的容量估计
    13.10.3上行通道反向放大器的级联
    13.10.4上行通道噪声干扰的抑制
    13.11设计示例
    13.11.1乡镇有线电视光纤网络设计
    13.11.2城域有线电视网络设计
   第十四章 光纤传输系统工程安装 调试 测量方法及验收
    14.1光缆的施工
    14.1.1负荷区的划分
    14.1.2光缆路由勘察与测量
    14.1.3施工前的准备
    14.1.4光缆的敷设
    14.1.5光缆连通
    14.1.6竣工验收
    14.2光发射机的安装
    14.2.1光发射机安装注意事项
    14.2.2光发射机的安装
    14.3光接收机的安装
    14.3.1光接收机安装注意事项
    14.3.2光接收机的安装
    14.4光纤传输系统的调试
    14.4.1光纤系统测量常用仪器
    14.4.2光纤传输系统调试步骤
    14.4.3前端系统的调试
    14.4.4光发射机的调试
    14.4.5光接收机的调试
    14.4.6电缆分配网络的调试
    14.5AM光纤系统的测量方法
    14.5.1光发射机输出光功率的测量
    14.5.2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的测量
    14.5.3光纤链路损耗的测量
    14.5.4光后向散射曲线的测量
    14.5.5载波输出电平及平坦度的测量
    14.5.6光传输链路载噪比的测量
    14.5.7载波组合三阶差拍比与载波组合二阶差拍比的测量
    14.5.8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测量
    14.5.9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测量
    14.6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性能验收
   第十五章 数字技术与数字信号的主要技术参数
    15.1数字技术的特征
    15.2数字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
    15.3数字电视信号的形成
    15.3.1奈奎斯特抽样定理及抽样
    15.3.2量化
    15.3.3编码
    15.4 数字电视信号质量的评价
    15.4.1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15.4.2数字电视信号的主要技术参数
    15.4.3高清晰度电视信号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十六章 数字压缩与数字调制技术
    16.1数字压缩技术
    16.1.1差值脉冲编码(DPCM)
    16.1.2线性变换编码
    16.1.3离散余弦变换(DCT)
    16.1.4CCITTH 261建议
    16.1.5JPEG
    16.1.6MPEG-1
    16.1.7MPEG-2
    16.1.8MPEG-4
    16.1.9MPEG7
    16.2 数字调制技术
    16.2.1四相相移键控(QPSK)
    16.2.2正交调幅 (QAM)
    16.2.3正交频分复用(OFDM)
   第十七章 数字视频广播 (DVB)
    17.1DVB主要目标及所用技术
    17.1.1DVB项目的主要目标及标准
    17.1.2DVB所使用的主要技术
    17.2DVB-S系统
    17.3DVB-C系统
    17.4DVB系统的接收
    17.5MPEG-2/DVB接口
    17.5.1同步并行接口 (SPI)
    17·5.2同步串行光纤接口 (SSI0)
   第十八章 SDH同步数字光纤传输技术及应用
    18.1概述
    18.1.1SDH同步数字体系的基本概念
    18.1.2SDH网络的主要技术特点
    18.1.3SDH网络的基本结构
    18.2SDH帧结构
    18.3SDH帧结构中的开销
    18.3.1SDH段开销 (SOH)
    18.3.2SDH通道开销 (POH)
    18.4SDH同步复用和映射基本结构
    18.4.1基本复用映射单元
    18.4.2基本复用映射步骤及工作原理
    18.5SDH定位与指针
    18.5.1SDH中的定位与指针的基本概念
    18.5.2AU-4指针的调整机理
    18.6SDH的核心设备
    18.6.1复用设备种类与基本功能
    18.6.2ADM分插复用器
    18.6.3SDXC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18.7SDH传送网
    18.7.1SDH传送网结构的基本概念
    18.7.2SDH传送网的分层和分割
    18.7.3SDH传送网的拓扑结构
    18.7.4SDH的网同步
    18.7.5SDH传送网的传送性能
    18.8 SDH自愈网
    18.8.1SDH自愈网的作用及种类
    18.8.2线路保护倒换自愈技术工作原理及类型
    18.8.3ADM自愈环工作原理及类型
    18.8.4DXC自愈网的工作原理
    18.9SDH网络管理
    18.9.1SDH网络管理的等级
    18.9.2SDH网络管理的机理
    18.9.3SDH网络管理的功能
    18.10 光接口技术规范
    18.11 SDH网络的应用
   第十九章 国际互联网 (INTERNET)技术
    19.1国际互联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9.2国际互联网网络结构及特征
    19.3国际互联网基本协议及分层协议结构
    19.3.1国际互联网主要基本协议
    19.3.2国际互联网分层协议结构
    19.4国际互联网分组传输及路由寻址
    19.4.1国际互联网分组传输格式
    19.4.2网络路由寻址
    19.5国际互联网提供的基本服务
    19.6Internet与有线电视
   第二十章 ATM异步转移模式技术
    20.1ATM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0.1.1ATM技术的基本概念
    20.1.2ATM技术主要特点
    20.2ATM系统的结构
    20.2.1ATM信元及种类
    20.2.2ATM交换机及工作原理
    20.3ATM网络的协议参考模型
    20.4ATM技术应用领域
    20.4.1ATM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20.4.2ATM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
    20.4.3ATM技术在接人网中的应用
    20.5ATM网络技术应用
   第二十一章 面向21世纪共享信息未来
    21.1大系统的概念
    21.2广播电视光纤传输技术体制
    21.3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的技术模型
    21.3.1IPoverATM
    21.3.2IPoverATM/FRoverSDH
    21.3.3千兆比路由器GSR技术模式
    21.3.4SDH-ATM-MPEG-2
    21.3.5广播电视传输网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21.3.6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端到端解决方案
    21.3.7IPoverAHFC宽带综合业务网解决方案
    21.4未来有线电视的业务
    21.5青岛市有线电视网综合业务简介
    附录一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技术及应用
    附录二 TX10同轴电缆在HFC网络中的应用
    附录三 我国上空可收视卫星节目及参数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