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熊曼琪教授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学院、山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9所高等中医院校的伤寒论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伤寒论》为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其学术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临床理论的基石。因此伤寒论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生必修课程,亦为学习中医者必备的经典著医作。《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以刘渡舟教授据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而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分上、下两篇,上篇10章,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芝复病分章论述。每病设原文、词解、提要、释义、选注、评述、治法、方药、方义、方论选、点评、临床应用(包括古代和现代应用)、现代研究等项阐述。下篇4章,分别为类证辨析(包括证候、症状、脉象、舌象辨析)、类方辨析、用药辨析、专题研究等。书末附有方剂索引。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挖掘、整理、研究,既有历代医家精辟的论述,又有当代研究的新成果,条分缕析,平正通达,全面系统深入地发掘〈伤寒论》理论和实践资料,淫取历代研究精华,反应现代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20世纪未伤寒论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本书适合于中医院校、中医研究院(所)研究生和本科教育师生、科研人员学习参考,对中医临床工作者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前言《伤寒论》自成书以来,其研习者,代不乏贤,其著述千种有余,是沧海横流,在名医辈出而后,尊仲景为医中之圣;学术争鸣,于汗牛充栋之中,称《伤寒》乃“中医之魂”。至全国中医院校建立以来,〈伤寒论〉作为主科之一,约经三代人、历数十年之艰辛,其内涵建设,渐成体系,硕士点几乎遍及各校,博士点亦发发展壮大之中。尤为可喜者,其中一批被审定为省级或全国重点学科,除教学、临床建设而外,实验研究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如此繁荣之中,吾侪为《伤寒》作笔,大有惶惶之感。盖有承先启后之志,恐无勾玄勒要之才,。是所夙夜不安者。惟其如此,乃于教学诊疗之余,广征博采,剔罗爬抉,殚尽愚思,搜索枯肠,三度寒暑,屡易其稿,勉力成文,所幸者,吾侪恭逢盛世,见诸报道这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虽言草创,竟是新知,故不辟粗陋,条分而缕析之,或缀于上篇主药之后(临床应现代研究),或立专题而为下篇之一格,虽力求其全,而疏漏难免,至于原文之阐述部分,既求平正通达,亦求有所新意。初衷如此,而付诸端,则觉如握巨椽,不形成重负,是为至艰至难,知我罪我,必出于自然。知我者,将是益友;罪我者,尊为良师。愚诚如此,师友以为然乎!清稿之际,已是新年前夕,吾侪愿与师友共迎山花烂漫之春光编写过程中得到王志高、刘松林、刘敏、刘喜德等同志大力协助,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