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定 价:¥20.00

作 者: 杜时忠著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博士文库
标 签: 百科全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2218883 出版时间: 1998-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275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对贯穿中外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作者通过概念辨析、历史考察、理念比较,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强调科学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作者依据现代科学发展的成就,尤其是现代社会转型和文化发展对人的更高要求,得出了两种教育在当代必然走向融合的结论,并结合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教育改革进行了分析,作者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存在方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对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开拓性作用,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于1999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作者简介

  杜时忠,男,1965年生,湖北松滋人。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为英国沃里克大学(THEUNIVERSITY OF WARWICK)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德育原理。先后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三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论》和《德育十论》。合作主编两部:《现代德育论》和《小学班主任》。专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吴二等奖,《人文教育论》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图书目录

导论: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
第一章 五对概念辨析
一、自然与人
(一)自然
(二)人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
(一)自然科学
(二)人文学科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别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一)科学文化
(二)人文文化
(三)两种文化的区别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科学精神
(二)人文精神
五、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一)科学主义
(二)人本主义
六、关于两种教育
(一)概念厘定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二章 两种教育的历史考察——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
一、古代:人文教育的主导地位
(一)古典人文教育的产生
(二)科学教育处于自然形态
(三)文艺复兴:古典人文教育的“再生”
二、近代:两种教育的斗争
(一)科学教育的成长与扩张
(二)人文教育的衰落与抗争
三、现代:科技教育的主导地位
(一)“二战”以前:教育革新运动与古典文科教育运动
(二)“二战”以后:两大思潮影响下的教育改革
四、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
第三章 两种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
一、两种教育的对比
(一)教育理想
(二)教育目标
(三)教育内容
(四)教学方法
(五)教师观
二、原因探析
(一)两种生产、两种阶级与两种教育
(二)两个世界、两种主义与两种教育观
三、评论
(一)哲学基础
(二)基本教育主张
第四章 走向融合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一、事实与价值的融合
(一)历史的经验
(二)价值事实——沟通事实与价值的桥梁
二、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作用
(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
三、对科学发展的反思与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一)科学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从逻辐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
(二)对科学发展的反思:科学技术的
社会控制
(三)根本方向:科学人文主义
四、社会变革
(一)社会转型对人的更高要求:高技
术与高情感平衡发展
(二)全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
(三)社会发展模式的嬗变:从单一到综合
五、文化发展:从分裂走向融合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汇流
(二)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
第五章 当代教育的辩证历程
一、对60年代教育改革的反思与批判
(一)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修正与批判
(二)对学问中心课程的批判
(三)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批判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心理学领域的革命
(二)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三)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三、学校人性化运动
(一)学校教育的危机
(二)思想理论基础
(三)基本改革主张
四、走向融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一)“回到基础”——对学校人性化运动的批判
(二)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两种教育并重
(三)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时代需要新的教育哲学
第六章 两种教育在中国
一、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二)道德至上——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三)教育——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
(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科学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教育
(一)中国科学主义的形成
(二)中国唯科学主义的特质
(三)教育万能——唯科学主义的梦想
(四)科学教育的制度化
第七章 两种教育学与两种教育研究
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科学”说
(二)“哲学”说
(三)“综合”说
(四)历史地完整地把握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存在依据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前提和过程
三、两种教育研究的融合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依据
(二)教育人文研究的依据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视野中的“教育学”
(四)超越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人文研究的二歧对立
第八章 走向融合的教育模式
一、通才教育
(一)历史发展
(二)基本特点
(三)课程体系
(四)教学方法
(五)问题讨论
二、STS教育
(一)STS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二)STS教育模式
(三)问题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