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人参,又名吉林人参、野山人参、移山人参、高丽参等,性味甘,微苦,温,可人肺脾二经,有补气调中,生津宁神之功。人参为比较名贵的补气药,历代医家均言其有“大补元气”之功,《本经》言其“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药性论》言其“主五脏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凡肺脾亏虚、气血虚弱、津液耗损之症,均可收到良好的补益效果。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力,调节人体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证的发生。此外,还可加强心脏收缩力,兴奋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刺激造血机能等,为秋冬进补之佳品。本书前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农村,常常可遇见这样的事儿,有些根本没学过医的人会告诉你一些中医学的道理和方法。例如感冒后,他说是“冻着了”,让你喝姜汤,捂上厚被发发汗。口舌生疮,又有人会告诉你,这是“上火了”,让你去找些败火的苦瓜吃吃,多喝点水……民间的谚语中也有不少与医学有关的,象“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三分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等等。这些都说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医学深深扎根在中国的民众之中。不仅如此,在各地习俗中有不少也是与中医有关的,如端午节采艾蒿、菖蒲、喝雄黄酒,新生儿吃“开口药”,新产妇喝生化汤等等。类似以上的事例常使人惊诧,真说不清这些情况是由中医传播到民间,还是民俗启发了中医呢?尽管这些习俗有些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来自民间的对医药知识的探求,农夫、渔民、樵夫、猎人等的医药经验,却是历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源泉。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无不注重于民间经验的收集和甄别、利用。远的不说,近的如曲焕章的白药、季德胜的蛇药、马应龙的痔疮膏、胡文虎兄弟的万金油等,都来自民间。近代史上,中医曾数度被称为不科学,险些被废除,而终于化险为夷的原因,除中医学本身具有可靠疗效外,还与它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有密切关系。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来,其与现代科学浑然一体的特性,使它在中国迅速传播开,广大医务工作者做了卓越的西医学科普工作,使其日益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民众中对西医学的了解要大大超过中医。由于中医学科普工作的相对滞后,不少人甚至觉得中医学非常神秘,不可理解。就给一些不法之徒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打着中医的旗号招摇撞骗,卖假药,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更大痛苦,也使不少人因此误解了中医。《家庭中医药》杂志是一部中医药科普的大型期刊,旨在向广大群众宣传介绍中医药常识和一些简单易行的防病治病方法。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逐渐使不了解中医的人能了解中医,使了解中医的人更热爱中医,用中医的方法造福于大家,使生活更加美好温馨。几年来,杂志受到读者的厚爱,应读者的要求,我们将其中部分内容精选出来,分类结集出版,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希望能为中医药的普及工作尽绵薄之力。民族性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离开了民族性特征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中医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千百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今还在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中医药正在走向世界,中医药正在走进家庭。编者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