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学(第二版)

金融学(第二版)

金融学(第二版)

定 价:¥46.00

作 者: 王松奇编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丛编项: 高等财经教材
标 签: 银行学\货币理论

ISBN: 9787504922540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595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由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EastCarolinaUniversity)金融系主任斯坦利G·伊肯思教授著,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曹延贵编译的一本金融学教材。本书含盖了以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市场学和金融机构学,以融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投资学,以企业资金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公司金融三部分。是一本既适合财经类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使用,又适合作为自学的入门教材。本书作者将金融学定义为对货币管理的研究。这不失为一个简明准确的定义。因为货币是金融的载体,一切价值运动或者表现为直接的货币形式,金融学绝不仅仅是描述金融现象,而是要向人们提供管理货币的知识。宏观金融学通过对货币供求管理的研究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而微观金融学则解决企业如何取得经营所需的货币、如何实现以货币来表现的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本适合于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用于入门的金融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也适合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用于全面了解金融学的知识体系。本书的许多特点或优点作者在序言中都作了全面的介绍。

作者简介

  王松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 男 1952年3月出生 吉林省前郭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创业投资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0年起任第四届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全国中青年金融研究会会长,现任第六届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主编,2004年起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历:分别于1982年、1985年、1988年在吉林财贸学院、天津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68年-1970年 吉林省前郭县创业公社 下乡知青1970年-1972年 吉林省前郭县木器厂 木工1972年-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北海舰队服兵役 潜水员1977年-1978年 吉林省前郭县木材公司工作 政工1978年10月-1982年7月 吉林财贸学院金融系 本科生1982年9月-1985年7月 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 硕士生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 博士生1988年8月-1995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 金融教研室主任1996年1月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研究中心 研究员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银行不良资产、创业投资研究以及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等问题,主持参与了多个重点课题的研究。1998年7月,负责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建立中国风险投资体系实施方案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研究》(刊于《财贸经济》1999年1-2期)为若干文件采纳,这些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关于建立我国科技创业投资机制的报告》(社会称“中央七部委文件”)。主笔的《金融学》获2001年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教育科研一等奖。

图书目录

上篇 金融体系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3 
第一节 货币与经济活动 3 
一. 货币的重要性 3 
二. 货币收支循环 4 
三. “消极货币”与市场压抑 9 
四. 货币调节的覆盖范围:广义和狭义 10 
第二节 货币的种类 11 
一. 实物货币 12 
二. 代用货币 12 
三. 信用货币 13 
四. 电子货币 14 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15 
一. 价值尺度 15 
二. 流通手段 17 
三. 支付手段 19 
四. 贮藏手段 20 
五. 关于世界货币职能 21 
第四节 货币的计量 22 
一. 货币的现实定义 22 
二. 货币存量与流量 23 
三. 货币流通速度 24 
第五节 货币制度 25 
一. 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 25 
二.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30 
三. 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31 
四. 中国的人民币制度 31 
本章小结 32 
思考题 32
第二章 信用. 利率与金融资产 33 
第一节 信用的性质和职能 33 
一. 什么是信用 33 
二. 信用的职能 34 
三. 信用关系的发展过程 35 
四.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37 
五. 金融市场的类型 39 
第二节 利息 40 
一. 利息的实质 40 
二. 利息的作用 41 
三. 利息与价格的关系 42 
第三节 利率 43 
一. 利率形式 43 
二. 利率的决定 45 
三. 中国利率政策的粗略回顾 52 
第四节 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 54 
一. 信用关系与金融工具 54 
二. 金融工具的特征 55 
三. 什么是金融资产 56 
四. SNA中的金融资产 57 
本章小结 57 
思考题 58
第三章 金融机构 59 
第一节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划分及意义 59 
一. 金融机构的分类 59 
二.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60 
三. 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机构 62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银行体制 63 
一. 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 63 
二.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66 
三. 城市合作银行 67 
四. 股份制商业银行 68 
五. 政策性银行 68  第三节 我国现有的主要非银行金融机构 70 
一. 保险公司 70 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 71 
三. 金融信托机构 71 
四. 邮政储蓄机构 72 
五. 民间金融组织 72 
六. 证券机构 72 
七. 投资基金 73 
八. 财务公司 73 
九. 投资银行 74 
本章小结 75 
思考题 75
第四章 资本市场:股票市场 76 
第一节 股票 76 
一. 股票的性质 76 
二. 股票种类 78 
第二节 股票的市场价格 80 
一. 股票的价值与价格 80 
二. 股息与红利 81 
三. 股票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 82 
四. 股票价格指数 88 
第三节 股票的发行 92 
一. 股票发行的条件 92 
二. 股票发行的基本原则 93 
三. 股票发行的基本方式 94 
四. 公募股票的发行程序 98 
第四节 股票交易 101 
一. 股票交易所 101 
二. 股票交易方式 105 
三. 股票交易程序 106 
四. 场外交易 110 
第五节 二板市场 114 
一. 美国的那斯达克 NASDAQ 市场 115 
二.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二板市场 AIM
117 
三. 欧洲新市场 EuroNM
118 
四. 亚洲二板市场 121 
第六节 中国的股票市场 126 
一. 发展回顾 126 
二. 规模与贡献 127 
三. 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 129 
本章小结 130 
思考题 130
第五章 资本市场:债券市场 131 
第一节 债券的性质和种类 131 
一. 债券的分类标准 131 
二. 国家债券 133 
三. 地方政府债券 134 
四. 企业债券 135 
五. 金融债券 136 
六. 国际债券 137 
第二节 债券发行 138 
一. 债券发行的目的 138 
二. 债券发行的条件 139 
三. 债券发行方式 140 
四. 债券发行程序 142 
五. 债券发行的成本与价格 144 
第三节 债券的市场价及收益率 146 
一. 债券的等级 146 
二. 债券的期值与现值 147 
三. 债券的付息与还本 148 
四. 债券的收益率计算 148 
第四节 债券交易 149 
一. 债券交易市场 149 
二. 债券上市 150 
三. 债券交易程序 150 
四. 债券交易方式 151 
第五节 中国的债券市场 152 
一. 国债市场 152 
二. 企业债券市场 159 
本章小结 168 
思考题 168 
第六章 货币市场 169 
第一节 同业拆借市场 169 
一. 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69 
二. 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与交易内容 172 
三. 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期限与拆借利率 173 
四.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运行特征与经济意义 175 
第二节 票据贴现市场 180 
一. 商业票据:票据贴现的基础 180 
二. 票据贴现的性质与种类 181 
三. 票据贴现市场的运作机制 184 
四. 我国的票据贴现市场 184 
第三节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187 
一.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的由来及发展 187 
二.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的发行与流通 189 
三. 我国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189 
第四节 短期证券市场 190 
一. 国库券市场 190 
二. 回购市场 192 
本章小结 195 
思考题 196 
第七章 期货交易 197 
第一节 期货市场概述 197 
一. 现货与期货 197 
二. 期货价格的决定 199 
三. 期货市场上的保值与投机 202 
四. 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 206 
第二节 金融期货 206 
一. 金融期货的基本类型 206 
二. 金融期货市场的功能 208 
第三节 金融期货市场 209 
一. 外汇期货市场 210 
二. 国库券期货市场 212 
三.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市场 213 
四. 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尝试及教训 216 
本章小结 221 
思考题 221 
第八章 期权市场 222 
第一节 期权的特征及交易原理 222 
一. 什么叫期权 222 
二. 早期的期权交易方式 223 
三. 期权交易市场 223 
四. 期权的价值及运作 226 
五. 期权清算公司机制 229 
第二节 期权的种类 230 
一. 指数期权 230 
二. 外币期权 231 
三. 利率期权 232 
四. 期货期权 232 
第三节 世界主要期权交易市场 233 
一. 美国的期权市场 233 
二. 荷兰的期权交易所 233 
三. 英国的期权交易所 234 
本章小结 234 
思考题 234 
第九章 外汇市场 235 
第一节 外汇市场结构和外汇交易 235 
一. 外汇市场的交易形态 235 
二. 外汇市场的交易结构 235 
三. 外汇交易类型 236 
四. 套汇和套利 239 
第二节 外汇市场交易价格:汇率 241 
一. 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241 
二. 汇率的种类 241 
三.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245 
四.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247 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 249 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 249 
二. 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252 
第四节 外汇风险及其防范 254 
一. 什么是外汇风险 254 
二. 外汇风险的分类 255 
三. 外汇风险的管理 258 
本章小结 262 
思考题 262
第十章 金融创新 263 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263 
一. 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63 
二. [WB]全球性“石油危机”及其“石油美元”的回流〖DW〗 264 
三. 国际债务危机及其影响 265 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 266 
一. 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 266 
二. 世界范围的放松金融管制 269 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种类 273 
一. 传统业务创新 273 
二. 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 274 
三. 金融机构创新 274 
四. 金融工具创新 275 
第四节 金融创新理论假说 275 
一.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276 
二. 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277 
三. 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278 
四. 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278 
五. 其他流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279 
本章小结 280 
思考题 280
中篇 金融运行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与货币运行 283 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况 283 
一. 商业银行地位的重要性 283 
二.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284 
三. 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的形式 284 
四. 商业银行的管理决策机构 285 
五. 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285 
六.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86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 289 
一. 资产业务 290 
二. 负债业务 296 
三. 中间业务 299 
四. 表外业务 301 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 303 
一. 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重点 303 
二.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305 
第四节 商业银行与货币创造过程 308 
一. 独家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 308 
二. 多家银行条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310 
三. 银行创造货币的限制因素 310 
本章小结 311 
思考题 311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运行 312 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况 312 
一.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312 
二. 中央银行的特征. 所有制形式及机构设置 314 
三. 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及其地位 315 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317 
一. 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317 
二. 金融监管 318 
三. 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319 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320 
一. 金融监管的目的及范围 320 
二. 银行设立和运营风险监管 320 
三. 中央银行如何获取监管对象的信息 326 
四. 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327 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328 
一. 货币支付系统的构造 328 
二. 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作用 333 
三. 〖WB〗支付清算系统效率对中央银行职能及金融稳定的影响〖DW〗 337 
四. 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体系风险的管理 340 
五. 我国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346 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及其操作 350 
一. 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350 
二.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及其操作 352 
三.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问题 361 
本章小结 362 
思考题 363
第十三章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364 
第一节 财政收支状况与货币流通 364 
一. 财政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初步描述 364 
二. 财政的收入过程:导致基础货币收缩 366 
三. 财政的支出过程:导致基础货币扩张 367 
四. 财政存款的分布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368 
第二节 举借国债与货币供给 370 
一. 社会公众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370 
二. 商业银行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371 
三. 中央银行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 373 
四. 国债的偿付活动与货币供给 376 
本章小结 378 
思考题 378
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运行 379 
第一节 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货币与货币支付 379 
一. 国际交易中的货币 379 
二. 银行与国际结算 379 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与欧元. 美元化格局 380 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和类型 380 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 发展和瓦解 381 
三. 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 383 
四. 欧元 384 
五. 美元化问题 385 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与货币流通 386 
一. 国际收支平衡表 386 
二. 国际收支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389 
第四节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92 
一. 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影响 392 
二. 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393 
三. 对国内物价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394 
第五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395 
一. 资本边际收益率差异 395 
二. 安全性 396 
三. 相对流动性 397 
第六节 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 397 
一. 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的联系与区别 397 
二. 决定国际储备的因素与政策选择 397 
第七节 经济波动在国际间的传递 398 
一. 要重视经济波动的国际传递问题 398 
二. 国际间传递的五种方式 399 
本章小结 401 
思考题 401
下篇 金融调节 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 405 
第一节 西方学者的货币需求理论 405 
一.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405 
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10 
三. 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412 
四. 现代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415 
第二节 货币需求问题的思考方法 417 
一. 货币需求是否只是对现金的需求 418 
二. 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 418 
三.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419 
四. 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 421 
第三节 社会再生产与货币需求 422 
一. 货币需求与社会总需求 422 
二. 〖ZK 〗假定再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均保持不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 423 〖ZK 〗
三. 〖WB〗假定价格水平不变,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货币需求〖DW〗 425 
四. 价格水平变动条件下的货币需求量 426 
五. 经济结构. 技术进步. 公众预期与货币需求 427 
本章小结 428 
思考题 428
第十六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29 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 429 
一. 西方经济学家的几个定义 429 
二. 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解 431 
三. 定义的重要性 432 
四. 通货膨胀的度量 433 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 435 
一. 通货膨胀类型的划分方法 435 
二. 需求拉上说 435 
三. 成本推进说 438 
四. 通货膨胀预期说 442 
五. 结构说 444 
六. 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类型 447 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50 
一. “强制储蓄”效应 450 
二. 收入再分配效应 452 
三.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453 
四.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三种观点 453 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454 
一. 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454 
二. 发展中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56 
三. 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56 
第五节 通货紧缩 458 
一. 为什么提出通货紧缩问题 458 
二. 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460 
三. 中国通货紧缩的发展过程 461 
四. 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463 
本章小结 465 
思考题 465
第十七章 货币政策 466 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466 
一. 什么是货币政策 466 
二. 为什么货币政策至关重要 466 
三.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 468 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和中间指标 469 
一. 货币政策的实施顺序 469 
二. 目标间的统一与冲突 469 
三.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顺序 471 
四. 中间指标选择:争论与经验 472 
五.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选择问题 475 
第三节 货币调节的传导机制 476 
一. 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传导机制 476 
二. 内部传导机制 476 
三. 外部传导机制 478 
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新进展 482 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486 
一. 货币政策的时滞 486 
二. 货币政策效益 488 
三. 货币政策贯彻中的不确定因素 490 
四. 中国货币供给过程中的“倒逼机制” 492 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493 
一. 配合的必要性 493 
二. 主辅关系 495 
三. 特定经济运行状况的要求 495 
四. 配合手段 496 
五. 配合形式 496 
本章小结 497 
思考题 497
第十八章 国际收支调节 498 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 498 
一. 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 498 
二.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499 
三. 国际收支失衡的分析 501 
四. 国际收支影响社会总供求的传导机制 502 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503 
一. 外汇储备调节 503 
二. 汇率调节 503 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504 
四. 直接管制 504 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505 
一. 国际收支弹性调节分析 505 
二. 国际收支的乘数调节分析 507 
三. 国际收支的吸收调节分析 508 
四.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 510 
第四节 我国国际收支的管理 514 
一. 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 514 
二.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514 
三. 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现状 515 
四. 我国国际收支的管理 516 
本章小结 518 
思考题 518
第十九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 520 
第一节 金融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520 
一. 资本短缺:欠发达经济的基本特征 520 
二.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压抑 521 
三. 金融压制论 522 
四. 如何加快金融发展:深化论者的处方 523 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经验与教训 525 
一. 金融自由化的实践 525 
二.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 525 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改革 527 
一. 金融改革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527 
二. 非对称信息论与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528 
三. 世界金融改革的基本趋向 530 
四. 中国金融改革的理想目标 531 
本章小结 533 
思考题 533
第二十章 国际金融危机 534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 534 
一. 国际收支危机模型 534 
二. 预期模型 539 
三. 道德风险模型 543 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 546 
一. 市场因素 546 
二. 基本经济因素 547 
三. 金融因素 549 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对策 551 
一. 合理的汇率制度与中央银行的有效管理 551 
二. 慎重开放资本项目 552 
三. 建立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 553 
四. 重视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经济安全 555 
本章小结 556 
思考题 556
第二十一章 中国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558 
第一节 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558 
一. 金融风险问题的重要性 558 
二. 金融风险的一般定义 559 
三. 系统金融风险或全局性金融风险 560 
四. 风险. 信心及预期 562 
第二节 系统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564 
一. 系统金融风险生成的一般原因与个别原因 564 
二. 外部金融冲击 566 
第三节 国有企业与系统金融风险的生成过程 569 
一. 由财政依赖到银行依赖 569 
二. 信贷软约束 570 
三. 国有企业的行为节奏与系统金融风险 571 
四. 观念障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73 
第四节 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安全 575 
一. GATS条款可能引发的外部金融冲击 575 
二. 现存框架下的金融风险与结构矛盾 578 
三. 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581 
四. 加入WTO后可能引致的其他金融问题 584 
五. 过渡期安排:时限及结构性改革 585 
本章小结 593 
思考题 593
参考书目 59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