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教师--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一、走出教师职业自我认识的误区
二、教育世界创造者的专业素养
第一章 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一词的界定
(二)教育界定的阐释
二、学校的历史变革
(一)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出现
(三)学校的发展(从古代至近代)
三、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当代教育问题与思潮
一、工具理性问题与批判教育理论
(一)批判教育理论产生的土壤--后现代主义
(二)批判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批判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四)批判教育理论之批判
二、制度化问题与非学校化理论
(一)非学校化理论对学校制度的批评
(二)非学校化理论创建“学习网络”的主张
(三)非学校化理论的是与非
三、全球化问题与教育
(一)理解和认识全球化
(二)全球化与教育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经济与教育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的界定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四)教育与社会成层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多元文化与教育
第四章 教育的生命基础
一、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含义
(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二)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
(三)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
二、个体生命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个体生命的结构系统
(二)个体生命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人生历程的青少年阶段与中小学教育
(一)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二)少年期、青年期与中学教育
第五章 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构成与分类
(一)教育目的的构成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当今教育目的之分析
三、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
(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三)重“人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四、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表述
(二)培养目标的构成
五、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二)创新人才的特征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阻抗因素
(四)个性化教育观的确立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制度、活动与文化
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
二、我国当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当代学校制度的发端
(二)1949年后的学制变革
三、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含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
(三)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四、学校教育活动
(一)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活动
五、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特性
(二)学校文化的构成
第七章 学校课程开发
一、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的类型
二、课程开发的研究
(一)研究历程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及其基本取向
三、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四、教师与学校课程开发
第八章 教学过程(上)
一、理解和认识教学
(一)教学与教育、智育、课程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的特性
(三)对教学的基本认识
二、备课
(一)确定教学目标
(二)加工教学内容
(三)选择教学行为
(四)撰写教案
第九章 教学过程(下)
一、上课
(一)讲述的策略
(二)提问的策略
(三)讨论的策略
(四)角色扮演的策略
二、听课与评课
(一)听课
(二)评课
第十章 学校班级建设
一、班级建设的含义
二、班级建设的意义与功能
三、班级建设的理论发展趋势
(一)国外班级建设研究及变革趋势
(二)新中国成立后班级建设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四、学校班级建设的实践
(一)影响班级行为的因素与班级建设的特点
(二)班级建设的内容与举措
附录 美国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