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儒布教授(1934年出l生,蒙古族)以研究蒙古语言、文字和文献为主,兼及蒙古民俗、宗教、历史诸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等职。主要开设:现代蒙古语、蒙古文字史、蒙古国文、八思巴文、语言学概论、蒙汉翻译学概论、蒙古文化史等课程。1991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合著《现代蒙古语》1988年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主要学术论文有《阿拉善民歌初探》、张永祥教授(1926年出生,苗族)主要从事苗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参加了全国苗语调查工作,参与讨论制定拉丁字母苗文方案。开设黔东苗语文、汉苗翻译、苗语方言等课程。著作甚多,主编的《苗汉词典》荣获第一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与他人合编了《苗瑶语方言词汇集》、《民族词典》等。撰写论文数十篇,较著名的有:《苗汉构词法初步比较》、《从语法看苗语和汉语的密切关系》、《苗汉语“相”字的用法》、《黔东苗语的谓语》、《苗语》、《谈苗歌(仰阿莎>的翻译整理》、《苗译汉,要注意汉语的特点》、《汉译苗,要注意苗语的特点》、《苗文可以促进苗族的现代化建设》等。张兴权教授(1934.年出生,朝鲜族)主要从事朝鲜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东京国立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和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专搞语言研究。主要开设: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普通社会语言学、对比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论著选读、俄语、日语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现代语言学》、《朝鲜语、汉语、日语现代词汇及其变异的研究》等。译著有:《烈火中永生》等多部。用朝、汉、日文发表的论文有《朝语中的印欧外来词》、《朝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延边朝语中的俄语外来语》、《有关语言接触的若干理论问题》、《朝日汉同形汉字词词义的对照社会语言学考察》、《试论朝鲜学和国际朝鲜学》、《朝鲜学发展推移》等60余篇,对朝鲜语社会语言学研究和朝鲜学理论的构架做出了贡献。罗安源教授(1933年出生,土家族)从事“普通语言学”、“普通语音学”、“语法理论”、“苗族语言文学”、“现代汉语”、“双语教育”、“电脑语言学”的教学研究。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主编、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地名学会理事,《民族语文》杂志编委。现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讲授:普通语言学、现代苗语、双语教学研究等课程。专业著作有《语言学概论》(集体)、《简明实用语音学》(合作)、《现代湘西苗语语法》、《简明现代汉语语法》、《电脑语言学基础》、《田野语音学》、《现代汉语简编》(上、下)等,并撰有相关论文多篇。理论上的个人见解有“元音音区划分论”、“苗语句法成分可移动性论”、“苗语冠词论”、“白语声门混合紧擦音论”、“土家语汉语消长论”、“新世纪多语一通论”等。编有教学资料《国际音标练习录音磁带》、《国际音标电脑教学片》等。金道权教授(1935年出生,朝鲜族)主要从事朝鲜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任外国研究员,日本歧阜教育大学专任教授,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客座教授、专任教授。主要开设:朝鲜文选、欧美文学、比较文学、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西方现代派文学、日语等课程。主要研究成果有《中日朝三国“天女型”故事的比较研究》、《中日朝三国过年习俗的比较研究》、《空前的探索与困惑》、《新的历史时期朝鲜文艺学研究的特点》、《中国朝鲜族的生活与文化》、《中国的朝鲜民族与民族教育》、《“和”字所想》。主编《中国朝鲜民族文学选集》。主要译著有《日本民间故事选》、《斯巴达克斯》、《一千零一夜》等。哈斯额尔敦教授(1934年出生,蒙古族)主要从事古蒙古语和现代蒙古语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等职务。主要教授:现代蒙古语、古蒙古语、语言学概论、普通语言学、蒙古语方言学等课程。主要编著和论文有《蒙古语基础》(合编)、《语言学基础》、《汉蒙语法比较》、《简明蒙语成语词典》(合编)、《现代蒙古语》(主编)、《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比较》(合著)、《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合著)、《鄂尔多斯土语特点》、《关于我国蒙古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察哈尔土语语音系统》、《蒙古书面语言与方言土语的短元音比较》(合著)、《蒙文(孝经>及其词汇初探》、《1240年大紫微宫蒙古文碑文研究》、《(华夷译语)研究》、《敦煌石窟回鹘蒙古文题记考查报告》(合写)、《古蒙古语文献概述》、《蒙古书面语的历史分期》等。贺希格·胸克陶教授(1940年出生,蒙古族)主要从事蒙古古典文学、蒙古文历史文献教学与研究。曾多次赴蒙古国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讲学。主要学术著作有《蒙古古典文学研究》、《蒙古文古典诗歌选注》、《蒙古学蒙、汉文著作概论》、《蒙古文学史》(高等学校教材,合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合著)等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古典文学研究》、《蒙古古典诗歌选注》等书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励。有关《蒙古秘史》、《阿勒坦汗传》研究论文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蒙古、日本等国学者发表过评论。《再论元代著名学者搠思吉斡节儿生平》、《蒙古文传记文学史略》等论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吴普尔江教授(1931年出生,维吾尔族)主要从事翻译与维吾尔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担任过全国译协会员、全国突厥语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图书评奖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教委中央民族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委员。曾参加了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的口译和文件翻译工作。主要开设: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练习、翻译实践、维吾尔语修辞、口语翻译等课程。先后发表过《关于汉语成语的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关于汉译维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等十多篇论文。译著有《欧洲哲学史简编》、《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等十多部书,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并参与审订了《新疆五十年》、《简明世界史》和《中国通史》等重要图书,还编写过《翻译理论和实践》等教材。倪大白教授(1929年出生,汉族)主要从事壮侗语族诸语言的比较研究。曾任中国语言学会、布依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的成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南亚研究会的会员。主要开设: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史、语法理论、语言调查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侗台语研究、汉藏语概论等课程。主要专著有《侗台语概论》、《鲁迅论翻译》、《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等。是马学良教授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汉藏语概论》两部著作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两部著作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教委的优秀教材奖。早年论文《谈水族全浊声母b和d的来源》一文,获得国际汉藏语言学界的一致好评。提出的“语言的类型转换”一说,较好地解释了壮侗语族诸语言的系属问题,西方学者对此予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