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承载力应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并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全书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在承承载力概念由来、演化、发展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特点、内涵与意义。认为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开展生态承载力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论的完善与发展。指出生态承载力的基本涵义应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大小、资源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大小,以及系统可维持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资源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书中对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度的概念、意义与内涵作了具体分析与论证。(2)从承载媒体与承载对象间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承载递阶原理;论述了生态可持续承载的条件与机制包括人口可持续发展机制自然资源持续承革条件与机制、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与承载机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可持结承载的原理、方式及调控机理与模式,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可持续承载的本质是特质存在方式的不断转变和转化效率的提高,指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正负反馈调控之中。(3)探索性地论证并提出了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综合评价方法。具体给出了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判定指标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承载指数、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承压度的表达模式与计算方法;提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选取与分级计算方法。(4)初步建立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前文提出的生态承载力理论基础之上,给出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图谱和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提出了发展度和可持续发展度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表现层和支持层的共同发展。(5)认为可持结承载的本质是生态系统的持结承载,因此任何有损生态系统功能的活动都会对系统的承载力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顾此失彼,本书提出应对生态系统采用系统研究方法,以全面、系统地改善和提高生态承载力。具体可采取阈值平衡法和损失估算法。(6)以生态承载力理论为指导,以GIS为手段,对连云黑河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的生态承载力现状,完成了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分区图;分析计算了黑河中游与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中下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了分析论证;针对性地提出了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