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儿童心理学家指出,母亲所代表的是爱和同情,父亲所代表的是管教和品德,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良知,全是受父亲的诱导而得,也就是说,存在于孩子内心中的父亲形象警告他要抵抗诱惑,责备他们所犯的过失,所以父亲的作用等于是家庭和世界的桥梁。其实,像这种传统父性角色的塑造,在今天父亲经常缺席、而以母亲主导的家庭中,仍然被任意地使用着。例如许多家庭中,父亲被塑造成扮黑脸的角色,当孩子的行为恶劣到妈妈无计可施的时候,妈妈往往会用“等一下爸爸回来,告诉你爸爸”作为最后的武器。而当爸爸知道了孩子的败行劣迹之后,再把孩子叫来大骂,或是打一顿。当然,也可能是事过境迁,妈妈忘了向爸爸告状,或是告状的强度减弱,或是爸爸心情很好而将处罚减轻,或是爸爸心情不好将处罚加重。总之,孩子的恶劣行为与处罚与否及轻重之间,存在太多与孩子无关的变数,无法让孩子建立起犯错必定受罚的观念;其次,这会让孩子认为,妈妈只会骂人,爸爸才会打人;妈妈可以试探、挑战,但不可以惹爸爸。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爸爸敬鬼神而远之,爸爸赢得了权威,却失去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这对孩子与爸爸都是不公平的……张孟起1960年生,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担任媒体记者十年,曾经采访政治、经济、证券、社会、消费等不同领域的新闻,著有《鸿源风暴档案》、《如何与记者打交道》、《家有贱夫》、《粉爱太太》等书。现职年代新闻台新闻部政治组组长。专职家庭主夫三年,兼职十年。父母真正的义务,其实在于早点让子女的翅膀长硬,如此才能飞得愈高愈远。我赞成现代西方人的一个主张,就是做父母的对子妇有养育的义务,但是却不必要求从子女身上获得回报—无论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给子女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让他们必须向父母回报的部分,用在对待他们自己的子女身上。而惟有能养育出一个身心成熟、人格健全的子女,才是做父母的所能获得最大的回报,而这不仅是做子女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