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
第一部分 经络现象
第一章 导言
1.1 人体经络现象的概念
1.2 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物学内涵
1.3 客观表述人体经络现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4 经络科学的目的、范畴与概念
1.5 经络功能特征
1.6 建立经络科学的可能性
1.7 开展经络科学实验研究需要阐明的问题
1.8 经络科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性
2.1 人体经络现象的提出和理解
2.2 对于经络存、废争论焦点的理解
第三章 经络科学明证
3.1 中华古代自然理念与实践背景
3.2 经络科学明证——明仿北宋铜人
3.3 经络系统是气血通路
第四章 经络科学概念总论
4.1 同一概念
4.2 时间概念
4.3 空间概念
4.4 死生概念
4.5 显隐概念
4.6 整体概念
第五章 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物科学审视
5.1 人体经络现象的自然科学归属
5.2 人体经络现象的形态学疑点
5.3 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理学疑问
5.4 人体经络现象的神经生物学难题
第六章 人体体表电学参数的实验测定
6.1 对电学测定条件的估计
6.2 对二电极测定人体被动电学性质的认识
6.3 四电极方法的可信性
第七章 低阻经络客观实在性的实验证明
7.1 测定人体表面电阻的实验设计
7.2 群体间皮下电阻测定差异的图示比较
7.3 个体皮下电阻分布的双侧比较
7.4 人体皮下电阻分布的时间稳定性
7.5 低电阻点的纵向连线显示
7.6 不同人体皮下低阻线的对比
7.7 低阻经络客观存在
7.8 穴位的物理学参数
第二部分 经络现象的实验探索——功能与结构
第八章 实验研究经络现象的生理学机制
8.1 哺乳类动物实验检测针刺效应
8.2 研究经络现象建立低等动物实验模型的必要性
第九章 应用生物学模型研究人体经络通路现象
9.1 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问题和策略
9.2 人体经络通路现象及其特征
9.3 探索神经生物学实验模型的必要性
9.4 探索水蛭神经生物学实验模型的可行性
第十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中枢型标定机械感觉神经元特性
10.1 机械感觉神经系统
10.2 标定神经元次级轴突分支对称性
10.3 机械感觉神经元轴突在神经索中分布对称
10.4 单个机械感觉神经元跨体节轴突分布
10.5 相同体神经节中不同机械感觉型神经元间的机能关系
10.6 相邻体神经节中的机械感觉神经元以电突触连接
第十一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前宝塔神经元(AP)对机械感觉信号的部位分辨功能
11.1 前宝塔神经元(AP)的标定
11.2 AP神经元轴突分支对称
11.3 AP神经元功能探索
11.4 AP神经元的电学性质标定
11.5 AP神经元突触对感受野部位分辨功能的标定
11.6 AP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区不同部位的反应振幅比较
11.7 AP神经元对单个体环的背、腹区刺激的部位分辨
第十二章 AP神经元部位分辨功能在水蛭机体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中枢神经细胞间缝隙连接超显微结构研究
第十四章 染料标记AP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研究
第十五章 微环境低阻贯通机能表现
第十六章 生物学实验总结
第十七章 经络构筑与低阻贯通组构的统一
第三部分 经络科学的发展与前景
第十八章 从生物学看经络科学的发展
第十九章 经络科学的前景
第二十章 结语
附录一 经络科学词解
附录二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论经络
附录三
附录四
文献目录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