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保持原版教材优点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教师的合理建议,增强普适性,突出层次性,更加适合教学需要。本书审稿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森教授认为,“这本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的表述和阐发是简明的、正确的。该书吸收了当前我国哲学界的研究成果,并增加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编写体例鲜明简洁,是一部较成熟的公共课哲学教材。”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并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这本教材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此次由陈先达、杨耕、陈志良共同修订和定稿。原教材的执笔者,除陈先达、杨耕、陈志良外,还有王霁、杨彦钧、郝立新、刘建军。本书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森教授,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叶敦平教授,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审阅了这本教材,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教授非常关注这本教材的进展,责任编辑俞学明、李艳辉为这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