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外汉学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在其恢复和重建中最重要的努力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学术现象?如何把其放人中国学术的流变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分析?如何提高我们对这一学科研究的自觉性?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汉学诞生于19世纪,但汉学的滥觞则可远溯至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前后。而法国成为早期汉学的研究中心,当以1684年路易十四向中国派出第一个数学家传教士使团为标界。众所周知,那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研究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并直接服务于罗马教廷及欧洲各国的对外政策的。只是到了19世纪,情况才发生了转变。19世纪上半叶,中法关系相对冷漠,导致“汉学家”不再到中国进行实地研究,中国文化逐渐变成一种“古代文明”,失去了现实意义,成为学者们书斋里、案头上的研究对象。而自19世纪中叶起,历来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帝国”国力衰弊,无法抵御列强的入侵。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加速了中外关系史上第一次文化位势的逆转,中国文化遂在欧洲人心目中成为一种弱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