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至其父亲蒲架弃儒经商。后家境衰落,生活清寒。他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人为秀才。但此后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世。他一生除当过江南宝应知县孙意的幕僚外,终身都在本乡设帐授徒。这样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下层民众、读书子弟和乡绅地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从20岁开始,他注意收集各类传说故事,据说他在大路边设置烟茗,邀请过客述奇说异,然后加以润饰创作(见邹弢《三借庐笔谈》)。按他自己话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彩”(《聊斋自志》)。经过20多年苦心勤作,写成《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在情节曲折和环境奇幻,还是在人物遭遇和场景迷离等角度品赏,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