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专门史历史上的科学名著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

定 价:¥28.00

作 者: 杨舰,戴吾三编著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学术著作

ISBN: 9787535136077 出版时间: 2003-09-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1cm 页数: 523 字数:  

内容简介

  为写世界科学通史搭桥采访:温新红受访:杨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戴吾三(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危机:科学史研究,面对的经典原著太少记者:编著这样一本《历史上的科学名著》似乎是很讨巧的工作,可事实上这本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戴吾三:其实真正并没有用那么长的时间,中间有很多反复。但的确有一些问题,本书收录了109部科学名著,除去19部中国的,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名著只有40多部,其它都是依据资料编写的,其中又有30多篇国内几乎都无资料可查。记者:经典原著的匮乏对我们的研究或者说传播意味着什么?戴吾三:研究科学史必不可少的是从科学家的原著开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真正的学习、理解、消化,再整理出科学史来。一直以来,我们的科学史研究只是把别人编成的科学通史拿来,这只是一种科学史,但科学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这种整理好的编年体系,那就应该从科学名著入手,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可以排出几十本上百本,应该是系统地翻译成中文,对原著进行研读,我们才能对科学史的发生、演变作个全貌的了解。杨舰:刚从国外回来时,感觉比较深的,是我们与国外科学史研究的差距。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对名著的接触还不够。不够是指没有翻译出来的原著太少。科学史界的人没有真正从西方经典来理解科学的进步,很多时候是换个角度来看,从哲学的角度,看看牛顿提出一点新想法,却没有把所有的资料研究后重新进行解构、建构一番。但是日本对于欧洲中世纪的研究,已经能与欧洲人对话了。我的老师对胡克的研究就超过了英国人,而且他的研究为英国学界研究胡克打开了新的思路,因为以前研究科学史的人从未关注过教会里的资料。他能找到别人没找的东西出来,这和他在日本接触到很多欧洲的原始文献有关。日本的通史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学史研究的层面上。英国剑桥的科学史也是由很多人写的,但每个人都站在他的原著的基础上来写自己那一章。搞科学史的人应该站在原著的基础写出来的通史才是我们中国学者视野中对科学历程的总结,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理想。记者: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有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科学通史,杨教授,您在日本学习、研究近十年,请谈谈日本的科学史研究。杨舰:与日本相比,国内科学史的教育方面都有差距,他们研究生的课就是读伽利略、波义耳、牛顿等的原著。这些经典原著日本都翻译了,有几十卷,从古代欧几米德到爱因斯坦的最经典著作。日本人写的科学史直接也很自然地就把日本人的工作放进去了。日本人首先承认在历史上它自己是没有独特的文化,因此它不太讲自己的文明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插入很多日本人做到的工作,讲到近代还是会提到日本的科学工作,经常在这样的比较视野当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以前常说日本的成绩是引入欧洲、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结果,新一代的日本学者已不这么看了,他们认为日本的文明与进步,是欧洲文明亚洲化的结果,或者说日本化的结果。如果说是欧化,那么为什么离欧洲更近的东欧、北欧国家的发达赶不上日本呢?日本的经济在世界是第二,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欧化。再看看我们对我们的进步对历史的总结,谈的都是我们怎么被欧化。这样理解问题不好,像“神舟”五号的成功,不是又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而是我们创造的结果,因为从地面的组织以及配合,技术的运用都是在中国产生的。我们写科学通史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眼光。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是作了这种努力的。但还是很不够,原因并不在他本人。我们做科学史研究,面对的原著太少,面对的科学经典太少。我们也接到一个任务,编一本《科学史导论》,但从材料的支持上、理解上远远没有达到写这种书的功力。而且超过吴国盛很不容易,最多是换个视角重新编。于是就放弃了。搭桥:从名著解读科学史记者:现在,吴国盛主编的“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第一辑已出版,而商务印书馆也将启动科学经典名著的翻译出版工作。杨舰:对,他们做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的定位是搭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本书是我们有了这种追求,在远远还有距离的情况下,我们愿意为往这个方面进步的人搭一个桥,提供一点线索。这本书把国内知道的名著放进来了,另外把国际上写通史的人都比较关注的著作也列进来了。有些是根据原著来写,有些确实背景资料比较少,我们根据国外的介绍的比较好的文章作一个整理放进来。这给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有意思的、新的视角,从名著去看科学史。比如说元素周期律,还没有哪本书从名著的角度去考察,都是从门捷列夫以外的工作去解释他的意义和价值,但对门捷列夫而言,的确是从写《化学原理》这本教科书出发,去追求体系化而最终达到他的成就。戴吾三:我补充一点。国内现在研究中国科学史和研究西方科学史的人几乎是两个领域,虽然是一个大的学术共同体,却各自有不同的话语。老一辈的人由于学科结构、学校的教学体制已形成如今的格局,可对于一个想进入科学史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就应该两者兼顾。本书就试图把古、今、中、外的科学名著都包括进来,按照在3000年的时间段里、东西方不同的国别,考虑到数理化不同学科,这种框架的设计有一定的新意。记者:这本书里,不仅有科学家的介绍,还有他们的著作、工作的意义、工作的环境、评价、传播等,对大众而言,这本书也是全面了解科学名著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人们了解科学史又一个新的形式。戴吾三:科学名著的研读只要求专业人士,对大众来说的确没有必要。大众对科学文化、科学史的兴趣日增,有文学名著、哲学名著导读,适合放在这类的科学名著导读却没有,本书给大众提供这种阅读方式。这样看上去科学名著与文学名著是放在一个位置上,实际不然,人文的名著,如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历史再久远现在照样可以阅读,但把两千年前的科学名著拿来阅读的话,遇到的障碍大得多,科学的概念和阐述都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有很强的现代科学的训练也不能找到一个转换。杨舰:这也是搭桥的另一个含义,把大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拉近。这本书读者面很宽。可以挑自己的章节看,不一定全读,比如说欧几里德,中学生都知道,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的时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宽的选择面,况且3000多字一会儿就看完了。记者:编著这本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杨舰:上面提到的原著及材料的缺乏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因为有一个统一的体例,作品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贡献、思想精髓等几方面,有些科学家常被人提及,如惠更斯,但从未超过500字,也要维持这个体例,就很花了一些功夫。又比如门捷列夫,这本书不提到他似乎不合适,但几乎没有什么科学史里对《化学原理》有过描述。这本书还多少有一些工具书的作用,包括人名、著作的原名等基本的记录,都是来回核对。当然,与花十几年时间写一部大部头的作者相比,我们的工作差得太远。戴吾三:还有传播的问题,那些曾经介绍到国内的书都要列出来,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翻译,200多年前就开始,中间断了,后来又续上了;有的是历经翻译等等。书中只写了七、八句,花了很多时间找出来的。对于影响比较大的书都尽可能地找到原始资料,与那些只介绍一本书,不谈及方法过程是不一样的,比如欧几里德的“几何”,为什么这么译,当初是如何译的,怎么会用这个词,尽可能地交代。再如《黄帝内经》,把它放在与希波克拉底——西方的医学之父相比较。记者:这本书里的中国名著占了不小的份额,是不是有意识的?像《谈天》也是名著吗?戴吾三:这个比例也是无意的,中国的确有很多名著,本书照顾到了中国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各个学科的著作,有意识地进行了中西方比较。杨舰:《谈天》是第一本译介到中国的著作,不是中国名著,也不是西方的,但的确在这个交汇中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写通史是需要关心的,文明怎么在现代科学中交织、交汇到一起。记者:两位教授一位精通中国科技史,一位精通西方科学史,下一步还有什么合作吗?杨舰:下一部就是这部的姊妹篇《二十世纪的科学名篇》。是按照科技与社会的视角重新组织的,六大栏目,从目录就可看到二十世纪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的科学名著》,杨舰戴吾三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科学时报23/1/23

作者简介

暂缺《历史上的科学名著》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古代部分
《动物的产生》——精微观察与观念的理论
《物理学》——关于自然和运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希波克拉底全集》——西方医学的原点
《几何原本》——几何学系统化的开山之作
《论平板的均衡》——科学和于技术中的典范之作
《物性论》——展示古代原子论全貌的诗篇
《墨经》——充满科学智慧的子书
《考工记》——记录先秦时期手工业技术的杰作
《建筑十篇》——古罗马建筑观的再现
《周髀算经》——中国最早的理论天文学
《九章算术》——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
《至大论》——支配西方天文学达千年之久的地心说典籍
盖伦的医学著作——西方古代医学的顶峰
《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的圣经
《阇罗迦集》——古代印度医学的典籍
《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之书
中世纪部分
《水经注》——以水道为纳的地理学研究
《齐民要术》——古代中国农学的尊基之作
《开元占经》——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著作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吉伯:金属完善术大全》——中世纪炼金术的代表代
《营造法式》——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规范
《数书九章》——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
《四元玉鉴》中国宋元数学发展的顶峰
王祯《农书》——独具特色的农书
《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笔记》
——近代科学诞生前夜巨人的足迹
近代部分(一)
《天体运行论》——历史上科学观念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人体结构论》——奠定近代解剖学基础的力作
《论金属》——16-17世纪重要的矿业论著
《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学巨典
《磁石论》——开创磁学和电学的近代研究
《新天文学》——支持日心说的法则的发现
《新阿特兰蒂斯岛》——对新时代物质文明的展望
《心血运动论》——关于血液大循环的实证研究
《天工开物》——中国明代的技术百科全书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凝聚心血的科普巨著
《两种新科学》——近代动力科学的起点
《谈谈方法》——走向真理探索的思想者自传
《农政全书》——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之作
《徐霞客游记》——地理学史上的珍贵文献
《关于真空的新实验》——关于真空的实在性的论证
《医学入门》——从质量不变原理出发的新学说
《怀疑的化学家》——开辟近代化学之路的粒子理论
……
近代部分(二)
近代部分(三)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