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的内容包括隋唐五代文学和两宋辽金文学,适用对象为远程教育的中文及非中文专业学生,也可用作普通院校教材。本书吸收了传统教材的优点,并根据现在教学的实际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设置,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不易把握。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择其精者要者,加以简要论述,编纂成册。二是材料丰富,思想开放。我们尽可能多地选取材料,尽量做到以材料说话,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原作的方便,加强了感性认识。此外,我们也尽量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价值的新成果,同时尽量避免了思想观点上的保守、狭隘与偏颇。三是设置齐全,实用性较强。教材是一种特殊的著述,即要求教与学的方便实用。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力求在简明扼要而又全面清楚地介绍文学史的基础上,选取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设置了“本章提示”、“名词解释”和“思考题”三个栏目,目的是让同学们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要点,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给同学们的复习应考带来方便。本书在学习方法上提示并指导学生,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记忆、理解相结合,系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有着突出特点的课程,它时间跨度长,内容非常丰富,与现实具有一定距离,还存在着一定的语言障碍。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不仅要弄懂字面的意思,还要有一定的感受,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的学习特点,即既要理解,又要记忆。理解是指对当时的历史状况、人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设身处地的想像以及对作家、作品历史地位的认识;记忆则是指对作家、作品等有关知识的识记。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二,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阶段,其间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无疑都是学习的重点。在“本章提示”中,有关重点和应该背诵、熟悉的篇目都已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对其进行重点掌握。不充分地掌握这些重点,就不能说是学好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但是,也要看到的是,仅仅掌握这些重点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因为考试题目覆盖面极广,几乎涵盖了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文学史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全面掌握就不能说学好了文学史。因此,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应该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第三,要善于感受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的意境和艺术风格。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素质、文化素养和人格境界,善于感受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的意境和艺术风格不仅符合这一目的,也有助于我们加强记忆并深入理解,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学好古代文学。因此要在反复的阅读、吟诵、比较、琢磨中来加强我们对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的意境和艺术风格的感受和领悟。第四,注意题型结构与答题技巧。其一,名词解释题。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对课程中一些重要名词作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这些名词在书中都有简明的概括或论述。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而且内容广泛,覆盖面大。考生在答题时要简明扼要,并善于总结,将应该回答的重点总结进来,不必展开论述。其二,简答题。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有关作家、作品、流派、理论中的单一性的问题直接提问,要求考生简明扼要地回答。所提问题在书中大多都有现成答案。考生在答这种问题时,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善于将有关的知识归纳总结进来。其三,论述题。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有关作家、作品、流派、理论综合性的问题直接提问,一般从艺术特点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地位等方面着眼的较多,有时也会打通几段文学史。答这种题时,一定要从记忆和理解两方面出发,即一方面要记住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材料,一方面还要注意理解、联系、系统和综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实际上时效性很强,要根据现实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探索,以期与现实的需要:尤其是教学、应试:相吻合。但教材更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甚至要以其为基准、为核心。处理好二者关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本教材试图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探索,但水平所限,肯定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谨请方家指正。作者简介:冷成金,男,1962年生,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1996年以采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2月至2001年2月期间任韩国韩瑞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主要个人专著有《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获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士与解脱》、《古道酣歌》、《读史有学问》(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4月版;台湾未来书城2002年10月繁体字版)。古籍整理有《苏轼》、《陆游》、《新资治通鉴》。主编有《中国禁毁小说百部》(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在《文学评论》、《东方学》(韩国)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独立完成'9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唐至北宋文学的嬗变”的主体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