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岐(一0八二0一),字分卿,东汉末年京兆长陵人,最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字。赵岐与当时中常侍唐衡之兄京兆虎牙都尉唐玹有矛盾。延熹元年,唐玹任京兆尹,赵岐乃其治下之民,于是避祸出逃。唐玹果然逮捕了赵岐的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全部杀掉。赵岐出逃后,隐姓埋名,四海为家。在北海郡卖饼为生时,遇到一位叫孙宾石的人,二人交了朋友,并把赵岐带回家藏于复壁之中。唐玹死后,赵岐纔又回到京师为官。相传他的《孟子章句》就是在流亡期间完成的。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刊记序》评论《孟子章句》说:“赵岐之学以较马、郑、许、服诸儒稍为固陋,然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于训诂无所戾。七篇之微言大义,籍是可推。”《四库总目提要》也评论说:“蓋其说虽不及后来之精密,而开辟荒芜,俾后来得循其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总起来看,这两家的评论大致还是符合实际、较为允当的。 赵岐注的最大优点,是在名物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古义,注释大体上也较为精到。大概因为赵岐离战国时代较近,对古代的成语、习语较为熟悉。后世的注家,因时代久远,对一些一古代的常用语较为生疏,因此往往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例如《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折枝一词在古代是指按摩、搔痒等一些解除身体疲乏的动作,因此赵岐说:“折枝,按摩,折手节解罢枝也。一罢枝,即疲肢。赵注准确地解释了“折枝”的含义。但唐人陆善经不明“折枝”的古义,解释成“折草木之枝”。表面上看起来陆说似乎很通俗,而实际上是望文生义。朱熹也不懂“折枝”之义,所以袭用了陆善经的错误。又清赵佑《四书温故录》说:“《文献通考》载陆筠解为声折腰枝,犹今拜揖也。”把“折枝”解释成弯腰拜揖,也是因不明古义而出现的望文生义。由此可见,赵岐注在保存古义方面功劳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