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问题的学术专著,与《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为姊妹篇。作者R·埃利斯是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工作。本书由H·G·威多森教授担任应用语言学顾问。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那时至今,这一领域研究发展迅速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日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特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语言学的范畴,而广泛借鉴了许多其它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并非是这些学科研究的简单综合,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门自主的学科,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作者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够说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的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详尽陈述目前已知的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从而证明该项研究独立的学科地位。本书的内容是建立在一个总体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该框架由两方面构成:(1)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描述”和“解释”的一般区分;(2)对多年发展起来的众多分支领域的描述和分析。全书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主要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列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学习者语言的描述,主要从学习者的错误。语言习得的发展方式、学习者语言的可变性以及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这四个方面对学习者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使读者了解习得第二语言的方式及过程。第三、四、五部分是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阐释。作者分别从学习者外部因素、学习者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人差异三个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作出说明。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第二语言的输入及其与习得之间的相互作用,内部因素则包括语言的转移、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和语言共性等一系列影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个人差异着重指出了学习者自身在生理、情感、认知及各人所使用的学习策略上的差异,从而强调了学习主体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课堂环境中的第二语言习得。作者着重分析了“相互影响”式课堂教学及“正规指导”式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所起的不同作用。第七部分为本书的结尾部分,主要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资料、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三方面对该项研究的总体情况作出概括与总结,并进而指出该项研究的发展前景及其现实意义。本书内容详实丰富,语言通顺流畅,结构严谨周密,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它不仅可作为基础教程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业的学生学习,或作为参考书供专门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专家、学者使用;而且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岗位职业培训,使那些正在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