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书上篇在对财政本质的学说做出历史回顾并对“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及所遇诘难加以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论述财政本质,提出:1.可对人们所称的“财政”作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财政在现象形态上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以社会性的权力中心为主体的理财活动,包括国家出现之前的原始财政,国家出现之后的国家财政,以及将来国家消亡之后公共权力中心的财政;狭义财政在现象形态上可以特指人类社会某个具体发展阶段上的以社会权力中心为主体的理财活动——由于我们现在处于国家作为社会权力中心的社会,所以今天通常所说的财政,即为国家财政(或国家各级政府的财政),是狭义财政的具体形式之一。2.原始财政是以原始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农村公社的社会性权力中心为主体的理财活动,其经济上的基本前提是出现剩余产品,其政治上的基本前提是出现社会性的权力中心。经济的前提是第一性的,政治的前提是第二性的。3.伴随着原始公社演变为奴隶制国家,原始财政亦演变为国家财政,而且财政在这种过渡中也为国家的产生和稳固化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4.国家财政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这三类剥削阶级国家财政的演变。其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收支方法和管理体制、方式等有诸多变化,但这些都是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剥削阶级国家掌握的理财工具,在履行一定社会公共职能的同时,都以满足剥削阶级统治的需要为首要职能。5.社会主义按其制度的内在逻辑,将最终引出无阶级社会和国家的消亡;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在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满足“共同需要”的同时,虽也必然把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置于首位,但共同需要和国家需要这两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逐渐消除对立成分,最终归于大同。6.从现象形态概括的财政,是以社会性的权力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总产品中的一部分(主要为剩余产品)为客体,具有集中性特征的理财活动。以经济学的语言说,这便是社会权力中心以自己的活动参与资源配置。现代国家财政,是指以国家政权为主体,对代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中以剩余产品为主的某个份额的部分货币资金,加以集中筹措和使用,具体表现为国家财政收支及相应的管理活动。7.财政的本质,是作为客观经济范畴存在于社会再生产之中具有集中性特征的分配关系,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广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财政的本质,是“财政一般”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的特性化、具体化,即由国家充当集中分配的主体。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国家消亡之前的历史阶段,“国家财政本质”的一种特性化、具体化: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主导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主体的、在主体总揽全局情况下、主要以社会总产品中剩余产品为对象的、主要采取价值形式的分配关系。8.归根结蒂,本原的财政分配关系决定着派生的财政分配手段。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国家财政分配主体的意愿上,分配与调控完全是为了巩固、维护其政治统治及其经济基础,但实际的调控则可能如愿,亦可能相反,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能顺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客观规律要求。下篇进一步论述国家财政职能、作用与调控,指出:1.国家财政职能作用的基本点在于分配,由分配的职能派生配置、调节、监督三大方面的职能。职能实现的结果即为财政作用,总体概念上可把握为财政的调控。2.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可分为共性与个性两个部分。共性部分包括国家机器运转、法律政策体系和公共产品。个性部分由具体的历史传统、国情、发展阶段、体制模式等因素所决定。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国情和在“两个转变”中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政府职能及财政职能,赋予了几个方面的特定使命或特别需要强化的个性内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服务,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贯彻合理而有力的国家产业政策,组织实施必要的重点建设项目。——形成合理而有力的政府调控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能力,推动和维护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进程。——实行政府及财政体系自身的改革并推动、促进各个方面的改革,为在总体配套中与市场经济接轨,实现“两个转变”服务。4.需摆正我国财政的分配顺序,由共性职能而个性职能,纠正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在范围上的错位、不到位,并转变某些政府职能的实现方式。5.“量出制入”与“量入为出”是两个层次上的财政收支平衡原理:从逻辑源头上说,政府理财在收支规模方面的始发原则,应当是“量出制入”,即在明确政府合理职能与必要支出任务的前提下,设计筹措财力的通盘框架,以此规制财政收入规模;此后,在财政常规运转、政府安排落实具体项目的层次上,特别是在财政个性职能的范围内,应当是“量入为出”。6.综合分析我国财政凭藉其职能所发挥的作用,可归纳为:(1)促进经济增长;(2)优化经济结构;(3)反经济周期与维护经济稳定;(4)实施收入再分配与维护社会稳定;(5)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和可持续发展;(6)监督与规范经济活动;(7)保证正常的政权建设与运转。7.根据对于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再认识,应当适应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把财政收支纳入社会总供需平衡的轨道通盘考虑,由固守年度平衡原则,转为弹性控制原则,加强“反经济周期”操作。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调控需要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作为体制依托。近年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有若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两大政策要共同处理好松紧配合、赤字与借款、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国债发行流通与公开市场业务、国有企业资金投入与存量调整、防范金融风险等重大事项。10.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调控重要的专门领域。要针对以往这方面的弊病,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文中讨论了这种改革的若干重大抉择和基本思路,以及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设想。11.我国财政调控体系需大力健全,从信息、咨询、决策、执行四大子系统的基础工作做起,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理财新方式。文中就这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