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在1878年电灯发明之前,反射式检眼镜基本上没有改变。1910年寿命较长的检眼镜小灯泡和干电池的出现彻底改革了直接检眼镜。在美国,单目直接电检眼镜发明以后,间接检眼镜当时未能普遍被医生接受,然而在欧洲,此技术仍然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1883年,Adams发明了有头带的单目间接检眼镜,这样检查者可节省手持检眼镜的麻烦,解放了检查者的一只手,不必放下检眼镜才能画眼底图。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AllvarGullstrand用公式表示出检眼镜的光反射规律。1920年,Zeiss光学公司根据Gullstrand的理论制造出小的双目间接电检眼镜。1931年至1970年,Bausch和Lomb以AllvarGullstrand的早期设计为基础,制造了台式双目间接检眼镜。此种检眼镜所获得的影像为直立的眼底图像,这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因为调整仪器的过程很繁琐费时,而且观察前部眼底也有困难,故未能得以推广。1947年,Schepens制成双目间接电检眼镜,他的早期模型类似Adams设计的单目间接检眼镜,不久,经过多次改进,双目间接检眼镜在检查眼底方面显示出了突出的优越性,在美国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现代双目间接检眼镜的雏形,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例如将光导纤维置于检眼镜的照明系统中,以减少热量的产生;微型卤素钨丝灯和二色滤光片的应用增加了眼底照明的强度;单色光灯源在增加对比度、减少色像差、有利于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定位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其他如滤光器与光源结合,在静脉注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口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应用,等等。近年,为临床应用的轻型双目间接检眼镜系统得以发展,同时将袖珍彩色电视摄像机与标准的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进行连续摄像,或与彩色眼底照相机相结合用于拍摄眼底照片。在聚光透镜即物镜方面,人们也做了大量改进,生产出各种直径和屈光度的物镜,以减少色像差,使成像清晰,如13D、20D、28D、30D等。涂膜物镜可减少反光干扰,黄色聚光物镜可吸收波长短的蓝、紫光,避免检眼镜光源对视网膜造成光照损伤。另外,Trantas(1900年)最早发明了巩膜压迫法以检查周边部眼底,但他当时是用拇指指甲压迫眼球,且使用直接检眼镜。1951年Schepens制造了指套样压迫器。然而,有一些学者认为,压迫巩膜会造成视网膜裂孔或会使眼压升高。但随着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适当压迫巩膜,对于无伤口的眼球并无危害,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目前,双目间接检眼镜因其具有直接检眼镜无法相比的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接受,可以这样说,一个受过良好正规训练、但未掌握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医生,已是落后的一代。在西方国家,双目间接检眼镜的熟练应用已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本书前言前言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法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点,而成为最常用的临床眼底检查方法。很多眼底疾病,尤其是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眼底肿瘤、眼底先天异常、眼内寄生虫病、眼外伤及眼内炎症等,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对大多数病例均可做出正确诊断,应用这一技术之后,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水平及手术成功率达到了崭新的阶段。实践证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是提高眼底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基础,亦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基本功。北京同仁医院从1979年开始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1982年在原航天工业部配合下共同研制开发国产双目间接检眼镜,傅守静教授等编写了有关的讲义,此后受中华眼科学会委托,先后举办五期双目间接检眼镜专题学习班,推动了国内这一技术的应用,但普及仍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眼科书籍中介绍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内容很少,尚缺乏系统介绍这一技术的专著。编写有关的书籍及教材,组织与实施正规化培训,以推动这项技术的推广普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近20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10余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并参考PotterJW等人编写的《BinocularIndirectOphthalmoscopy》一书,编写了《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临床应用》。本书详细介绍了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基本知识、使用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以实用性为主,力求既能作为初学者的教材,亦可作为已掌握这一技术的临床医师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的编写是在傅守静、王景昭、王光璐、刘磊教授等前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特别是得到了胡伟芳教授的具体指导,他抱病审阅了全稿。傅守静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总编辑严密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书中插图由好友徐君英女士和张舒心主任医师精心绘制。部分照片由医学摄影室裴力先生拍摄。刘丽娟、陈铮、林楠医师协助打印校对。本书还得到了北京同仁国际眼病诊疗中心的支持。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难免有错误与疏漏,恳请读者们不吝斧正。魏文斌1998年1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