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系统设计概述
1. l 光纤通信系统
1. 1. l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
1. 1.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三次飞跃
1. 1. 3 光纤通信的潜在通信容量
1. 1. 4 高速系统界定
l. 2 ITU-T规范建议
1. 2. 1 高速系统合成的复杂性
1. 2. 2 ITU-T规范文件的基本特点
1. 3 系统设计
1. 3. l 系统设计的任务
1. 3. 2 系统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区别与联.
第2章 光通路技术特性
2. 1 光纤的传输和连接衰耗
2. 1. l 光纤的传输衰耗
2. 1. 2 光纤的连接衰耗
2. 2 光纤的色散特性
2. 2. l 色散与色散补偿机理
2. 2. 2 光纤的脉冲展宽. 带宽与色散系数
2. 2. 3 零色散斜率
2. 3 光纤的非线性
2. 3. l 非线性概念
2. 3. 2 受激拉曼散射(SRS)
2. 3. 3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
2. 3. 4 自相位调制(SPM)
2. 3. 5 交叉相位调制(XPM)
2. 3. 6 四波混频(fi1VM)
2. 4 偏振模色散和差分群时延
2. 4. l 偏振模色散(PMD)和差分群时延(DGD)的概念
2. 4. 2 PMD系数
2. 5 回波损耗
2. 5. 1 回波的产生与危害
2. 5. 2 回波损耗(ORL)和反射系数的测量
第3章 光设备技术特性
3. 1 光发送机接口特性
3. l. 1 工作波长范围
3. 1. 2 平均发送功率
3. 1. 3 线路码型
3. 1. 4 光源消光比(EX)
3. 2 LD的频谱特性
3. 2. 1 MLM与SLM
3. 2. 2 ID的谱宽参数
3. 2. 3 模分配噪声(MPN)
3. 2. 4 频率凋嗽(Chirp)
3. 3 发送眼图模板
3. 4 接收机的接口特性
3. 4. l 接收机灵敏度
3. 4. 2 接收机的过载功率和老化余量
3. 5 光放大器
3. 5. 1 OSA与 OFA
3. 5. 2 EDFA特性
3. 5. 3 EDFA应用
3. 6 光发送. 接收模块
第4章 光接口规范
4. 1 传输损伤限度
4. 1. 1 数字传输的有效性界定
4. 1. 2 判决误码率与接收灵敏度
4. 1. 3 光通路功率代价
4. 2 通信距离的衰耗受限与色散受限
4. 2. l 衰耗限制的最大无再生距离
4. 2. 2 色散限制的最大无再生距离
4. 3 光接口规范
4. 3. l 光接口规范的基本思路
4. 3. 2 光接口分类及应用代码
4. 3. 3 主通道接口(MPI)
4. 4 光放大器规范
4. 4. l 光放大器参数
4. 4. 2 EDFA技术指标
4. 5 色散补偿技术
4. 5. 1 无源色散补偿(PDC)
4. 5. 2 SPM补偿
4. 5. 3 预凋瞅技术(PCH)
4. 5. 4 色散支持传输(DST)
第5章 STM-4系统设计
5. 1 STM-4光接口规范
5. 1. 1 光接口规范参数
5. 1. 2 STM--4规范分析
5. 2 光通路设计
5. 2. 1 L-4. 2的光通路参数设计
5, 2. 2 U4. 2的主光通路参数设计
5. 3 通路光功率代价核算
5. 3. 1 通路光功率代价核算的意义
5. 3. 2 模分配噪声功率代价的核算
5. 3. 3 频率调嗽功率代价的核算
5. 3. 4 码间干扰功率代价的核算
5. 3. 5 偏振模色功率代价的核算
5. 4 设计举例(乌鲁木齐一克拉玛依工程)
5. 4. l 应用代码选择
5. 4. 2 光缆选择
5. 4. 3 衰耗与色散预算
5. 4. 4 设计结果
第6章 STM-16系统设计
6. 1 STM-16系统光接口规范
6. 1. 1 STM-16系统光接口规范参数
6. 1. 2 STM-16系统特点
6. 1. 3 光发送信号凋瞅参数a的测量
6. 2 衰耗预算
6. 2. l 无光放大器系统的衰耗预算
6. 2. 2 带光放大器系统的衰耗预算
6. 3 色散预算
6. 3. 1 偏振模色散功率代价
6. 3. 2 码间干扰与频率凋瞅的功率代价
6. 3. 3 色散相关参数的确定
6. 4 设计举例(西安一兰州一西宁工程)
6. 4. 1 工程总体方案
6. 4. 2 应用代码选择
6. 4. 3 衰耗预算
6. 4. 4 色散预算
6. 4. 5 系统设计结果
第7章 STM-64系统设计
7. l ITU-T建设的光接口规范
7. 1. 1 STMM光接口规范参数
7. 1. 2 STM-64系统特点
7. 2 外调制技术
7. 3 色散预算与色散补偿
7. 3. 1 偏振模色散功率代价核算
7. 3. 2 码间干扰功率代价核算
7. 3. 3 色散补偿预算
7. 4 衰耗预算
7. 5 设计举例
第8章 WDM原理与规范
8. l 波分复用原理与分类
8. 1. 1 WDM DWDM OFDM
8. 1. 2 单向WDM与双向WDM
8. 1. 3 开放式与集成式系统
8. 2 WDM系统的组成
8. 2. 1 WDM系统的总体结构
8. 2. 2 光转发器
8. 2. 3 波分复用器
8. 2. 4 波长选择器
8. 2. 5 光监控通路(OSC)
8. 3 WDM系统的技术规范
8. 3. l 传输通道参考点定义
8. 3. 2 光接口参数
8. 3. 3 绝对参考频率与信道间隔
8. 3. 4 标准中心波长与频率偏差
8. 3. 5 最小与最大光功率限制
8. 3. 6 光通路衰耗与色散范围
8. 3. 7 单信道输出口的光串扰
8. 3. 8 接收机灵敏度和最大过载功率
第9章 WDM系统设计
9. l 系统设计方案
9. 1. l 复用路数与波长范围的选择
9. l. 2 速率等级的选择
9. 1. 3 光纤类型的选择
9. 1. 4 关于通路组织
9. 1. 5 信道功率的选择
9. 2 16 X 2. 5 Gbit/s系统设计(郑州一洛阳一开封工程)
9. 2. l 系统基本参数选定
9. 2. 2 色散预算
9. 2. 3 光功率预算
9. 2. 4 光接收机子系统设计
9. 2. 5 光发送机子系统设计
9. 2. 6 保护通路的设计
9. 3 32 X 10 Gbit/s系统设计(上海一南京工程)
9. 3. l 系统基本参数的选择
9. 3. 2 色散预算
9. 3. 3 光功率预算
9. 3. 4 光接收机子系统设计
9. 3. 5 光发送机子系统设计
9. 4 不等信道间隔系统设计
9. 4. l 不等信道间隔避开FWM损伤原理
9. 4. 2 信道中心频率的确定方法
9. 4. 3 8 X 2. 5 Gbit/s系统设计(西安一兰州一西宁)
9. 5 WDM系统保护
9. 5. l 两种WDM网管方案
9. 5. 2 WDM系统的保护
附录 英语缩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