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我国文化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进一步推行我国地名标准化,普及地名知识,适应改革开放和国内外交往的需要,并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促进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地名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地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出版局共同组织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经过不懈的努力,至1992年底,32个分卷的编纂工作已大部分完成。1993年民政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32个分卷编纂工作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完善,重新编纂出版一部全国性、综合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大型地名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99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编纂筹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参加。会议讨论了编纂工作计划及编纂细则和方案。1993年9月地名大词典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在云南省大理古城举行。会上成立了大词典编委会和编辑部,进一步明确了大词典的编纂计划和编纂要求,部署了大词典的编纂任务。会后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即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序地开展起来。1994年7月和1995年10月又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和贵州贵阳召开了地名大词典第二、三次编纂工作会议,审阅了部分稿件,及时发现并解决了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数百名地名工作者和其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部收词约18万条、总字数近3000万的词典巨著,经过近4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部以“地名”为主题的大词典,突出了地名的基本要素、本质属性及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基本特征。其特点是:广、新、准、实。“广”指收词广泛,地名类别和数量都超过了原地名词典的各省分卷,也超过了国内已有的同类出版物,成为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地名工具书。“新”指资料新、信息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新事物、新面貌和建设的新成就。“准”指词目释文中的资料与数据翔实、有据,对地名的标准汉字、罗马字母拼写及释文中的术语等,表述准确、规范。“实”指实用性强,在采词、释文内容和词目编排上都力求符合读者需要,便于读者使用,使之有较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这部地名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领导和地名工作者,不辞辛苦,埋头于地名大词典所需资料的搜集、整理,又根据大词典的编写要求,精心编写,反复修改,直至达到要求。许多地名战线上的“老兵”,为这部大词典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许多地名“新兵”,在词典的编纂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成为地名工作可靠的接班人。我国唯一具有百年历史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为本词典的出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词典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指导编纂方法,直到编辑加工、审稿定稿、排校印制,在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排除各种困难,甚至停止或推迟了其他图书的出版计划,使本词典得以问世。此外,社会各界人士也给予大词典的出版以极大关注。云南、新疆、贵州、辽宁、甘肃、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领导为本词典编纂工作会议或审稿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激光照排中心克服种种困难,使本词典得以顺利付印。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在经费上给予了部分资助。在此,我们对为本词典的编纂、出版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的所有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纂地名大词典的工作量浩大,要求很高,但我们的人力有限,时间短促,加之我们水平不高,因此,这部地名大词典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甚至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