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制定缓解资源环境损失而引起矛盾加剧的措施三峡库区175米淹没线以下的土地资源被淹没后,三峡库区人口与土地资源、环境、陆地活动空间等方面的矛盾加剧,从而使三峡库区发展的困难增大。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实施一套缓解矛盾加剧的切实措施。我们知道。土地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三峡库区的部分土地被淹没后不可能再增加新的土地及扩展新的环境,同时,由于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不仅荒坡草山资源不能再去开发,而且已有的许多坡地还要退耕还林还草,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很有限,因此,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去制定措施,即应采取措施缓解三峡库区发展的人口压力,将可以迁移出三峡库区的人口尽量迁移出去。现在,中央政府正在实施的移民外迁政策措施,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三峡库区资源环境损失而引起各种日益加剧的矛盾,从而为三峡库区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在三峡库区城镇企业的搬迁重建过程中预留发展的余地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下的城镇、厂矿企业在搬迁重建中国家所给予的经济补偿,只是重置和恢复生产能力的费用,并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城镇厂矿企业以及整个三峡库区今后发展的需要,三峡库区今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则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由自己积累资金进行投资。因此,三峡库区各级政府及厂矿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重建指导思想,在搬迁重建进程中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当前的搬迁重建、尽快恢复生产与今后发展的关系。在搬迁重建的规划设计中,既不要一次到位,也不要以重置和恢复已有生产能力为最终目标,而应在当前的重置和恢复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预留有今后发展的余地,从而使城镇厂矿企业既能在较短时期内能够重建并恢复生产,又能够在今后的继续发展过程中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潜力,从而避免目前的短视造成今后发展付出更大浪费的不利后果。4.继续坚持全国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政策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以后,中央政府就已经制定了全国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政策,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应继续坚持全国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政策,中央各部门以及各省市、各企业事业单位应尽自己的力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从资金、市场、教育、科技、人才、管理、信息与物资等等方面与三峡库区建立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支援三峡库区的建设,帮助三峡库区尽快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并迅速脱贫致富,加逮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促使三峡库区走上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章三峡库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因素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所谓协调与持续,无非是人类生活的协调与持续。因此,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研究一个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了解该地区的人口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一书,阐述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社会同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在某些方面将有所不同,人口规模多少将处于稳定状态,能源利用将有效得多,经济将主要依赖可再生能源来维持。其结果是,人类和工业活动范围将更为分散。远不像在靠石油支持的社会那样集中在城市c”由于全球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人类的共同重视和关注,其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到了旗帜的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布伦德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此报告的发表以及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引起了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这个主题,产生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一方面深化、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众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也给这个新概念带来了字面上的混淆和模糊。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定义和内涵。仿照萨缪尔逊(samuelson)在其名著《经济学》中提出的三个关于“生产”的问题,①我们在此也可以提出三个关于“可持续性”的问题,即:(1)什么是可持续?(2)为谁可持续?(3)为什么可持续?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与“发展”是什么关系?吉利斯在《发展经济学》一书中为“发展”下的定义是:伴随着变化的增长,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在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改变,包括在国民产值中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工业比重的上升;城市人口所占份额的上升;消费格局逐渐由生活必需品转向耐用消费品、闲暇和劳务。“可持续性”则意味着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或者说条件),这种过程能够被无衰减地无限维持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时间上的持续、空间上相关联的发展概念。目前国际上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有的偏重于环境,有的偏重于经济,有的偏重于社会,不同的文献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布伦德兰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强调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要保证代际问的公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为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在既定生态系统可支持的能力内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前一个定义涉及到整个经济系统;后一个定义则仅强调了生态方面的可持续性。勒内(Lele,1991)则提出一个更具体、更宽泛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能同时保证人类生活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基础能力延续下去的过程。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之间要协调发展,以达到良性循环。目前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贫困和环境恶化常常互为因果。因此,这个三位一体的定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怎样解释可持续发展,人口总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早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正式面世以前,人口问题就已经受到了人类社会的极大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学界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讨论,已经描绘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轮廓。1994年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