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部分土的剪切带形成的试验研究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采用同济大学真三轴仪与平面应变仪对上海一些典型原状粘性土试样进行不排水平面应变压缩试验,根据边界变形局部化量测,得到局部化变形的分叉点,观察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发展非共轴弹塑性理论和为土的渐进性破坏理论的数值模拟创造初步试验基础 ;介绍国外利用直剪仪,三轴拉伸和压缩仪、平面应变仪、真三轴仪和其他仪器,从宏观和微观看不同角度进行大量而有效的对砂土的剪切带试验研究的重要成果,进一步认识土的局部化变形的特性。在第二部分土的弹塑性模型及其对剪切带形成的研究中,主要论述上海弹塑性模型和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对剪切带形成的的影响,强调主轴旋转条件下的各向异性引起的非共轴性对剪切带形成的重要性。在第三部分土的剪切带形成的数值模拟分析中,分别以上海弹塑性模型和剑桥弹塑性模型在不排水条件下对剪切带形成的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在试样内部和边界引人缺陷单元,用以激发局部化变形,再现局部化变形的发展过程,揭示剪切带形成与发展的特性,表明引入弱单元研究剪切带是一种有效途径。在第四部分土的剪切带研究在工程中应用中,应用上海弹塑性模型,对美国一个著名的MIT路堤的现场宝贵资料,分别采用共轴几非共轴的上海弹塑性模型对路堤填土引起的变形进行再分析与预测,利用对剪切带形成与发展的模拟理念,结合赵锡宏课题组的超明星软件,对路堤的稳定性进行再分析。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土木和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