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与概论
1. 1 革命与演进
1. 2 系统的说明
1. 3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
1. 4 软件无线电的功能结构
1. 4. 1 软件无线电功能模型
1. 4. 2 功能的接口
1. 4. 3体系结构
1. 4. 4 抽象层
1. 5 基本信号的处理流
I. 5. 1 实时信道处理流
1. 5. 2 环境管理流
1. 5. 3 在线自适应
1. 5. 4 离线软件支持(软件工厂)
1. 6 实现的选择
1. 6. 1 定义无线电平台
1. 6. 2 进无线电平台
1. 7 软件无线电的获得
1. 7. 1 关键的获得参数
1. 7. 2 信道化
1. 7. 3 可编程数字接入
1. 7. 4 硬件模块化
1. 7. 5 软件灵活性与可负担性
1. 7. 6 体系结构的开放性
1. 8 软件无线电更广泛的应用
1. 8. 1 类型验证
1. 8. 2 递增的下载稳定性与类型验证
1. 8. 3 频谱管理的含义
1. 9 练习
第2章 体系结构的演变过程
2. 1 技术生存发展统计学
2. 1. 1 功能. 部件和设计规则
2. 1. 2 第二. 第三代移动蜂窝无线电的全球重组
2. 1. 3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软件复杂度不断增长
2. 2 民用领域对体系结构的需求
2. 2. 1 BellSouth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
2. 2. 2 欧洲的情况
2. 2. 3 亚洲的情况
2. 2. 4 地区性差别
2. 2. 5 不同的分市场
2. 3 军事领域对体系结构的需求
2. 3. 1 国防信息基础设施
2. 3. 2 战术军事需求
2. 4 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和标准化的发展
2. 4. 1 SDR (Software-DefinedRadio)论坛
2. 4. 2 产品标准化组织
2. 4. 3 空中接口标准
2. 4. 4 全球范围内的磋商过程
2. 5 体系结构发展过程的说明
2. 6 练习
第3章 无线电频谱与射频环境
3. 1 射频(RF)信号空间
3. 1. 1 无线电波段和模式的概述
3. 1. 2 动态范围-带宽积
3. 2 HF波段的通信模式
3. 2. 1 传播
3. 2. 2 HF空中接口模式
3. 2. 3 HF业务与产品
3. 3 低波段的噪声和干扰
3. 4 LVHF波段的通信方式
3. 4. 1 LVHF传播
3. 4. 2 单信道单载波LVHF空中接口模式
3. 4. 3 LVHF扩展频谱空中接口
3. 4. 4 LVHF多情道空中接口
3. 4. 5 LVHF服务与产品
3. 4. 6 LVHF软件无线电
3. 5 多径传播
3. 6 VHF波段的通信方式
3. 6. 1 VHF传播
3. 6. 2 VHP空中接口
3. 6. 3 VHF服务与产品
3. 6. 4 VHF SDR
3. 7 UHF波段的通信方式
3. 7. 1 UHF传播
3. 7. 2 UHF空中接口
3. 7. 3 UHF与产品
3. 7. 4 UHF SDB
3. 8 SHF波段的通信方式
3. 8. 1 SID传播
3. 8. 2 多普勒频移
3. 8. 3 SHF空中接口模式
3. 8. 4 SHF服务与产品
3. 8. 5 SHF软件定义无线电(SHF SDR)
3. 9 大气效应
3. 10 EHF波段的通信方式
3. 10. 1 EHF传播
3. 10. 2 EHF空中接口模式
3. 10. 3 EHF的服务及产品
3. 10. 4 EHF SDR
3. 11 卫星通信的方式
3. 11. 1 卫星频段的传播
3. 11. 2 卫星空中接口模式
3. 11. 3 卫星服务与产品
3. 11. 4 卫星通信的软件定义无线电(Satcom SDR)
3. 12 多波段. 多模式小结
3. 13 练习
第4章 系统级体系结构分析
4. 1 减少灾害的案例研究
4. 1. 1 情况说明
4. 1. 2 需求分析
4. 1. 3 练习
4. 2 无线电资源分析
4. 2. 1 无线电资源管理
4. 2. 2 频谱利用的模型
4. 2. 3 空间接入模型
4. 2. 4 服务等级(GoS)
4. 2. 5 服务质量(QoS)
4. 2. 6 综述
4. 2. 7 练习
4. 3 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4. 3. 1 网络层次结构(体系)
4. 3. 2 商用网络
4. 3. 3 军用网络
4. 3. 4 模式参数分析
4. 4 分析协议栈
4. 4. 1 SDR应用映像到协议栈
4. 4. 2 网络层
4. 4. 3 数据链路层
4. 4. 4 物理层分析
4. 4. 5 另一种协议栈:无线ATM
4. 4. 6 练习
4. 5 系统级体系结构参数
4. 5. 1 练习
第5章 节点级体系结构的分析
5. 1 体系结构的表示
5. 1. 1 功能设计的层次结构
5. 1. 2 面向对象的方法
5. 1. 3 参考平台的集成
5. 1. 4 用UML分析节点的体系结构
5. 1. 5 一种体系结构的拓扑模型
5. 1. 6 规范的软件无线电节点体系
5. 1. 7 数字信号处理流的参数
5. 1. 8 节点级体系结构能力的配置文件
5. 2 练习
5. 3 节点体系结构的工业标准
5. 3. 1 SDR论坛的体系结构框架
5. 3. 2 ITU-R IMT-2000设备的体系结构
5. 3. 3 练习
5. 4 可编程数字电台(PDR)事例研究
5. 4. 1 一种基本的民用PDR
5. 4. 2 多模式常规无线电台
5. 4. 3 GEC的可编程数字电台
5. 4. 4 ITT的数字化电台
5. 4. 5 民用先驱:AirNet
5. 5 先行的技术
5. 5. 1 COTS研究的技术动向
5. 5. 2 SPEAKeasy, 军用技术的开拓者
5. 5. 3 联合通信互操作终端
5. 6 练习
第6章 分段设计的权衡
6. 1 概述
6. 2 天线段的权衡
6. 3 射频和中频处理的权衡
6. 4 ADC的权衡
6. 5 数字体系结构的权衡
6. 6 软件体系结构的权衡
6. 7 性能管理的权衡
6. 8 端到端的权衡
6. 9 练习
第7章 天线段的权衡
7. 1 射频接入
7. 2 参数控制
7. 2. 1 线性和相位噪声
7. 2. 2 辐射体的位置参数
7. 3 组装. 设置及运行的挑战
7. 3. 1 增益与组装
7. 3. 2 带宽与组装
7. 3. 3 天线的校正
7. 3. 4 天线的间距
7. 3. 5 人体的相互影响
7. 4 天线分集
7. 4. 1 空间相干分历
7. 4. 2 空间分集的潜在好处
7. 4. 3 空间和频谱分集
7. 4. 4 分集路构的权衡
7. 5 可编程天线
7. 6 成本的权衡
7. 7 总结与结论
7. 8 练习
第8章 RF/IF变换段的权衡
8. 1 RF变换的结构
8. 2 接收机结构
8. 2. 1 超外差接收机
8. 2. 2 直接变换接收机
8. 2. 3 数字RF接收机
8. 2. 4 干扰抑制
8. 3 RF部件技术
8. . 3. 1 RFMEMS(射频微机电系统)
8. 3. 2 超导滤波器
8. 3. 3 双模放大器
8. 3. 4 电子可编程模拟部件
8. 4 RF于系统性能
8. 5 RF/IF变换问题
8. 6 练习
第9章 ADG和DAG的权衡
9. 1 综述ADC基础
9. 1. 1 动态范围(DMR)预算
9. 1. 2 抗混叠滤波器
9. 1. 3 削波失真
9. 1. 4 窗口抖动(Aperture Jitter)
9. 1. 5 量化及动态范围
9. 1. 6 技术的限制
9. 2 ADC和DAC的权衡
9. 2. 1 -(-)ADC
9. 2. 2 正交技术
9. 2. 3 带迈取样(数字下变换)
9. 2. 4 DAC的权衡
9. 3 SDR的应用
9. 3. 1 变换率. 动态范围及应用
9. 3. 2 ADC产品的演化
9. 3. 3 低功率的无线应用
9. 3. 4 数字RF
9. 4 ADC的设计规则
9. 4. 1 线性度
9. 4. 2 测量SNR
9. 4. 3 噪声基底的匹配
9. 4. 4 品质因数
9. 4. 5 技术的引入
9. 4. 6 结构的实现
9. 5 练习
第10章 数字处理的权衡
10. 1 度量基准
10. 2 不同种类的多处理硬件
10. 2. 1 硬件的类
10. 2. 2 数字互连
10. 3 专用集成电路(ASIC)
10. 3. 1 数字滤波ASIC
10. 3. 2 前向差错控制(FEC)ASIC
10. 3. 3 收发信机ASIC
10. 3. 4 体系结构的意义
10. 4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PCA)
10. 4. 1 FPGA介绍
10. 4. 2 可重新配置的硬件平台
10. 4. 3 FPGA-DSP结构的权衡
10. 4. 4 查表驱动的信号产生
10. 4. 5 发展中的FPGA功能的设计
10. 4. 6 体系结构的意义
10. 5 DSP的结构
10. 5. 1 用于无线的DSP核
10. 5. 2 基本的DSP :TMS320C320
10. 5. 3 不断发展的互连能力:C40和SHARC
10. 5. 4 体积和功耗之间的权衡:c54x和Motorola芯片
10. 5. 5 进一步提高平行性 :c80和c60xx
10. 5. 6 当前芯片的总结和比较
10. 5. 7 潜在的技术局限
10. 6 信息安全处理器的结构
10. 6. 1 加密芯片-密钥由第三者保管的方法
10. 2 可编程的信息安全模块
10. 7 主处理器
10. 8 体系结构的意义
10. 9 练习
第11章 软件体系结构的权衡
11. 1 软件的设计过程
11. 2 自上而下,面向对象的设计
11. 2. 1 面向对象的SDR设计
11. 2. 2 定义软件对象
11. 2. 3 体系结构的意义
11. 3 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11. 3. 1 SDR的软件体系结构
11. 3. 2 SPEAKeasy I的软件体系结构
11. 3. 3 项层对象的特点
11. 3. 4 特定任务
11. 3. 5 SPEAKeasyII的编码
11. 4 基础结构软件
11. 4. 1 控制流程
11. 4. 2 信号的流程
11. 4. 3 流程标准化
11. 4. 4 CORBA
11. 4. 5 定时. 频率和定位
11. 4. 6 资源管理
11. 5 SDR的状态机
11. 5. 1 有限状态自动机
11. 5. 2 下推自动机
11. 5. 3 信道控制状态机
11. 5. 4 代理状态机
11. 6 体系结构的意义
11. 6. 1 通信业务层
11. 6. 2 无线应用层
11. 6. 3 基础结构层
11. 6. 4 硬件平台层
11. 7 练习
第12章 软件组件的特点
12. 1 硬件-软件的接口
12. 1. 1 DSP的扩展
12. 1. 2 执行的定时
12. 1. 3 汇集软件性能
12. 2 前端处理软件
12. 2. 1 频谱管理
12. 2. 2 频谱监视
12. 3 调制解调软件
12. 3. 1 调制解调的复杂性
12. 3. 2 SPEAKeasyII的API
12. 3. 3 调制解调技术
12. 3. 4 同步
12. 3. 5 均衡器的复杂性
12. 3. 6 解调的判决
12. 3. 7 前向差错控制(FEC)
12. 3. 8 防止差错的复杂性的权衡
12. 3. 9 多种数据速率
12. 3. 10 造成链路层复杂性的因素
12. 4 比特流处理软件
12. 5 INFOSEC软件
12. 6 网络互连软件
12. 6. 1 开放系统互连的协议堆栈
12. 6. 2 分层网络的接入
12. 6. 3 模式切换
12. 7 信源分段的软件
12. 7. 1 语音处理软件
12. 7. 2 信息处理软件
12. 7. 3 用户接口软件
12. 8 其他的软件问题
12. 9 体系结构的意义
12. 10 练习
第13章 性能管理
13. 1 性能管理综述
13. 1. 1 需求及容量的一致度量
13. 1. 2 初始需求估计
13. 1. 3 设备利用率精确地预测性能
13. 2 性能管理的过程流程
13. 3 估计处理需求
13. 3. 1 伪代码的例子-T1复用器
13. 3. 2 被量化的对象
13. 3. 3 线程分析和对象加载因子
13. 3. 4 运用资源管理电子表格
13. 4 基准标记的应用
13. 4. 1 GSM基站
13. 4. 2 基准标记的部分干扰消除接收机
13. 4. 3 基准标记的手机
13. 5 确定性能参数
13. 5. 1 设备利用率
13. 5. 2 响应时间估计
13. 5. 3 通量估计:多少硬件
13. 5. 4 超过指标的概率
13. 6 结构的意义
13. 7 练习
第14章 智能天线
14. 1 智能天线的领域
14. 2 多波束阵列
14. 3 自适应空间零位
14. 3. 1 算法运作
14. 3. 2 被束形成算法复杂度
14. 4 空-时自适应处理
14. 5 结构的含义
14. 5. 1 智能天线部件
14. 5. 2 设计规则
14. 6 练习
第15章 应用
15. 1 设计过程
15. 2 救灾系统设计
15. 2. 1 联邦紧急救援署操作概念(FEMA Concept of CONOPS)26
15. 2. 2 需求分析
15. 2. 3 系统描述
15. 2. 4 例证性的设计
15. 3 结构的含义
15. 4 练习
第16章 参考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