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 电磁兼容发展简史
1. 2 电磁兼容的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
1. 3 电磁兼容学科和研究对象
1. 3. 1 雷电(Lighting)
1. 3. 2 强电磁脉冲(EMP)
1. 3. 3 静电放电(ESD)
1. 3. 4 开关操作
1. 3. 5 对电气. 电子设备或元器件造成的危害
1. 3. 6 研究所涉及的领域
1. 4 EMC的研究方法
1. 4. 1 EMC设计方法的演变
1. 4. 2 EMI的预测和分析
1. 4. 3 EMC设计的有效性
1. 4. 4 EMI的控制技术
1. 4. 5 EMC的仪器与测量技术
1. 5 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
第2章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原理
2. 1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及
采用的方法
2. 1. 1 保证元件. 部件级的电磁兼容性
2. 1. 2 保证设备级的电磁兼容性
2. 1. 3 保证综合系统和系统级的
电磁兼容性
2. 1. 4 保证业务级的电磁兼容性
2. 2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及特性
2. 2. 1 自然界存在的电磁干扰源
2. 2. 2 人为的电磁干扰源
2. 3 电磁干扰作用途径及分析方法
2. 3. 1 辐射干扰
2. 3. 2 传导干扰
2. 4 保证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2. 4. 1 在不同等级上保证电磁兼容性
的方法
2. 4. 2 减小导线之间的耦合
2. 4. 3 接地
2. 4. 4 屏蔽与滤波
第3章 电子电气系统电磁兼容性
分析和设计
3. 1 系统电磁兼容性概述
3. 1. 1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依据
3. 1. 2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主要原则
3. 1. 3 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处理和设计方法
3. 1. 4 系统设计的任务
3. 2 谱域分析和系统间电磁兼容
3. 2. 1 发射机功率谱函数数学模型
3. 2. 2 接收机响应谱函数数学模型
3. 2. 3 天线增益函数数学模型
3. 2. 4 馈线损耗
3. 3 环境电磁场及安全界限值
3. 3. 1 接收系统的环境电磁场
3. 3. 2 发射系统的环境电磁场
3. 3. 3 电磁波安全界限值
3. 3. 4 一般性环境电磁场
3. 4 频谱控制和尖峰脉冲控制
3. 4. 1 频谱分析与控制
3. 4. 2 尖峰脉冲控制
3. 5 电源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3. 5. 1 系统对电源干扰的限制性要求
3. 5. 2 一次电源系统特性要求
3. 6 系统内不可控噪声电平
3. 6. 1 系统地线干扰指标和分配方法
3. 6. 2 系统地线干扰噪声的测量
3. 7 电子. 电气系统的防雷措施
3. 7. 1 避雷针结构
3. 7. 2 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
3. 7. 3 对感应雷的防护
第4章 电子设备电磁屏蔽的设计
4. 1 概述
4. 2 电场屏蔽
4. 2. 1 静电屏蔽
4. 2. 2 交变电场屏蔽
4. 3 磁场屏蔽
4. 3. 1 静磁屏蔽
4. 3. 2 低频磁场屏蔽
4. 4 电磁屏蔽
4. 4. 1 电磁辐射干扰源
4. 4. 2 屏蔽效能的计算
4. 5 电磁屏蔽材料
4. 5. 1 屏蔽用金属材料
4. 5. 2 缝隙屏蔽材料
4. 5. 3 薄膜屏蔽材料
4. 5. 4 通风孔屏蔽材料
4. 5. 5 观察窗屏蔽材料
4. 5. 6 引线孔的屏蔽材料
第5章 EMI电源滤波器的防护设计
5. 1 电网的电源干扰
5. 2 开关电源的干扰
5. 3 开关电源的噪声模型
5. 3. 1 开关电源的噪声分类
5. 3. 2 共模噪声的等效电路
5. 3. 3 共模噪声的测试电路
5. 3. 4 差模噪声的等效电路
5. 3. 5 差模噪声的测试电路
5. 4 共模噪声的预估方法
5. 5 差模噪声的预估方法
5. 5. 1 开关谐波噪声引起的差模反馈噪声
5. 5. 2 工频宽带噪声引起的差模反馈噪声
5. 6 EMI电源滤波器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5. 6. 1 插入损耗的定义
5. 6. 2 电源滤波器一般常用的典型电路
5. 6. 3 低频共模插入损耗的推导
5. 6. 4 低频差模插入损耗I. LDM的推导
5. 7 EMI滤波器中的滤波电感
5. 7. 1 磁性材料的磁特性参数
5. 7. 2 磁场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 7. 3 共模扼流圈
5. 7. 4 差模扼流圈
5. 7. 5 整流滤波电感
5. 8 EMI滤波器标准和测量方法
5. 8. 1 标准
5. 8. 2 插入损耗的测量方法
5. 9 EMI滤波器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5. 9. 1 具体电路分析
5. 9. 2 额定电流与环境温度
5. 9. 3 耐压. 泄漏电流与安全
5. 9. 4 正确的安装方法
5. 10 EMI滤波器的发展趋势
5. 10. 1 目前片式EMI滤波器的发展概况
5. 10. 2 目前模块电源的EMI滤波器
第6章 电子电气设备接地设计
6. 1 基本概念
6. 1. 1 接地是电路的组成部分
6. 1. 2 接地建立电平
6. 1. 3 地线干扰分析
6. 2 克服地线干扰的主要方法
6. 2. 1 克服差模干扰的有效方法
6. 2. 2 克服共模干扰的主要方法
6. 2. 3 地线的天线效应引起的电流
6. 2. 4 接地电位差干扰的抑制方法
6. 2. 5 安全接地
6. 3 接地系统设计实例
6. 3. 1 接地系统设计几项主要要求
6. 3. 2 接地线截面积选择
6. 3. 3 供电配电箱接地
6. 3. 4 复杂电子设备的接地
6. 3. 5 供电接地. 电子设备接地. 避雷
接地的相互关系
6. 4 搭接
6. 4. 1 搭接的类型
6. 4. 2 搭接片的设计
6. 4. 3 搭接面的处理
6. 4. 4 搭接技术的一般原则
6. 4. 5 搭接电阻的要求
第7章 电子电气设备的布线和接续
设计
7. 1 线间串扰分析
7. 1. 1 电容耦合产生的干扰
7. 1. 2 电感耦合产生的干扰
7. 1. 3 减小线间耦合的一种方法
7. 2 屏蔽线的磁屏蔽和电磁屏蔽作用及
地回路的形成
7. 2. 1 屏蔽层的磁屏蔽
7. 2. 2 地回路干扰的形成
7. 2. 3 电磁辐射和同轴电缆屏蔽
7. 3 电子设备常用线型
7. 3. 1 屏蔽线
7. 3. 2 双绞线
7. 3. 3 同轴电缆
7. 4 工程上布线. 布缆方法
7. 5 接续设计
7. 5. 1 滑动连接装置
7. 5. 2 电连接器应用
7. 5. 3 转接箱(信号分配器)接续设计
第8章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
设计
8. 1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
8. 1. 1 概述
8. 1. 2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思想
8. 2 多层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
8. 2. 1 电磁兼容设计要考虑的带宽和
等效电路
8. 2. 2 印制线条及电路的高频参数计算
8. 2. 3 决定多层印制电路板的布线安排
8. 2. 4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接地设计
8. 2. 5 多层板布线的其他方法
8. 3 数字电路的电容设计
8. 3. 1 电容的自谐振频率
8. 3. 2 电容设计原理
8. 3. 3 实际设计问题
8. 4 时钟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8. 4. 1 概述
8. 4. 2 时钟电路设计方法
8. 4. 3 时钟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举例
8. 4. 4 时钟电路印制线条的布线方法
8. 4. 5 减小时钟电路辐射的方法
8. 4. 6 时钟电路引起的串音. 保护的线
安排
8. 4. 7 时钟线条终端方法
8. 5 I/0电路及背板和连接器的设计
8. 5. 1 连接器设计的基本概念
8. 5. 2 I/O电路. 背板和连接器设计的
一般原理
8. 5. 3 印制电路板到背板的连接设计
8. 5. 4 插板到插槽的阻抗控制
8. 5. 5 I/0电路与背板和连接器设计的
经验方法
8. 5. 6 多层印刷电路板电磁兼容设计的
理论方法
第9章 静电. 静电测量和静电防护
9. 1 静电的产生
9. 1. 1 静电产生的机理
9. 1. 2 静电产生方式
9. 1. 3 静电的屏蔽性
9. 1. 4 电子产品敏感特性
9. 2 静电放电(ESD)试验模型
9. 2. 1 人体模型
9. 2. 2带电器件模型
9. 2. 3 电场感应模型
9. 3 危害
9. 3. 1 引起爆炸和火灾
9. 3. 2给人以电击
9. 3. 3 妨碍生产
9. 3. 4对电子产品的影响
9. 4 测量
9. 4. 1 电子元器件静电放电(ESD)
敏感度测量
9. 4. 2 电子设备静电放电(ESD)
敏感度试验
9. 5 静电放电(ESD)的防护
9. 5. 1 一般措施
9. 5. 2 仪器和设备的防静电措施
9. 5. 3 防静电保护区
9. 5. 4 接地考虑
9. 5. 5 信息技术设备的静电放电
(ESD)防护
第10章 电子设备的防雷技术
10. 1 雷电形成的物理过程
10. 1. 1 气体导电
10. 1. 2 闪电的物理过程
10. 1. 3 对雷电活动规律的归纳
10. 2 雷电破坏作用的机理
10. 2. 1 雷电流热效应的破坏作用
10. 2. 2 雷电流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10. 2. 3 雷电流电动力效应的破坏作用
10. 2. 4 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的
破坏作用
10. 2. 5 雷电反击和引入高电位
10. 2. 6 对人身的雷电灾害
10. 3 雷电电磁脉冲的物理特性
10. 3. 1 一般物理特性
10. 3. 2 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分析
10. 3. 3 雷电电磁脉冲的传播途径
10. 4 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防护原理
10. 4. 1 接闪
10. 4. 2 屏蔽
10. 4. 3 均压(等电位)
10. 4. 4 接地
10. 5 防雷器件
10. 5. 1 火花隙与火花放电管
10. 5. 2 氧化锌压敏电阻(无间隙防雷器)
10. 5. 3 瞬变抑制二极管等半导体避雷器
10. 6 防雷技术
10. 6. 1 关于防雷规范的讨论
10. 6. 2 接闪器
10. 6. 3 地网
10. 6. 4 电源避雷器的选择与安装
10. 6. 5 信号避雷器的要求与选择
10. 6. 6 综合防雷的示例
第11章 电磁兼容测量方法及
测量标准
11. 1 电磁兼容测量的基本概念
11. 1. 1 引言
11. 1. 2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11. 1. 3 几种电磁兼容测量量纲及换算
关系
11. 2 电磁兼容测量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施
11. 2. 1 接收设备
11. 2. 2 信号发生器
11. 2. 3 功率放大器
11. 2. 4 EMC测量附件
11. 2. 5 EMC测量设施
11. 3 电磁兼容性能预测
11. 3. 1 电磁干扰产生的根源
11. 3. 2 干扰信号的频谱
11. 3. 3 电磁兼容性能预测
11. 3. 4 电磁干扰诊断方法举例
11. 3. 5 辐射诊断预测注意事项
11. 4 电磁兼容基本测量方法
11. 4. 1 电磁辐射发射测量系统(RE)
(电磁骚拢. 辐射骚扰)
11. 4. 2 电磁辐射敏感度测量系统(贴)
(电磁抗扰度)
11. 4. 3 传导发射测量系统(哪)
(传导骚扰)
11. 4. 4 传导敏感度测量系统(CS)
11. 5 电磁兼容测量仪器和附件的校准
11. 6 电磁兼容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1. 6. 1 不确定度分析的基本概念
11. 6. 2 EMI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1. 6. 3 电磁敏感度(EMS)测量不确定
度分析
11. 7 安全与电磁兼容标准概况
11. 7. 1 电磁兼容标准概况
11. 7. 2 安全标准概况
第12章 电磁兼容性故障诊断技术
12. 1 概述
12. 2 电磁兼容性设计可以改善电磁
兼容性指标
12. 2. 1 接地可以广泛改善电磁
兼容性指标
12. 2. 2 屏蔽对辐射强度的影响
12. 2. 3 电源滤波器能有效抑制电源线传导
发射干扰, 并降低传导敏感度
12. 2. 4 提高GJBl51A00C. 5103, CSl04,
CSl05性能的设计措施
12. 3 显性故障的诊断方法
12. 3. 1 故障树和排除法
12. 3. 2 引起故障的信号探测和追踪
12. 3. 3 故障综合法和试探法
附录
附录A 欧盟发布的19条安全指令
附录B 部分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附录C 部分电磁兼容国家军用标准
附录D 部分安全国家标准
附录E 信息部部分安全标准
附录F 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委员会TC-81
制定的IEC. 61312-1, IEC61312-3和
IECSC37A规范中, 关于浪涌保护器件
要求的部分摘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