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 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概述
1. 1. 1 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
1. 1. 2 工业数据通信
1. 1. 3 早期的总线技术
1. 2 网络集成式控制系统
1. 2. 1 控制系统的新型结构
1. 2. 2 网络集成式控制系统的特点
1. 2. 3 控制系统对网络的要求
1. 3 控制网络在企业网络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1. 3. 1 企业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
1. 3. 2 控制网络的地位与作用
1. 3. 3 控制网络与上层网络的连接方式
1. 4 控制网络的发展与标准化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2. 1 3 工业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2. 1. 1 数据通信系统是硬软件的结合体
2. 1. 2 广义通信系统模型
2. 1. 3 发送与接收设备
2. 1. 4 传输介质
2. 1. 5 通信软件
2. 2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 2. 1 有效性指标
2. 2. 2 可靠性指标
2. 2. 3 通信信道的频率特性
2. 2. 4 介质带宽
2. 2. 5 信道容量
2. 2. 6 信噪比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2. 3 数据编码
2. 3. 1 数字编码波形
2. 3. 2 模拟数据编码
2. 4 数据传输方式
2. 4. 1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2. 4. 2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2. 4. 3 位同步. 字符同步与帧同步
2. 5 通信线路的工作方式
2. 5. 1 单工通信
2. 5. 2 半双工通信
2. 5. 3 全双工通信
2. 6 信号的传输模式
2. 6. 1 基带传输
2. 6. 2 载波传输
2. 6. 3 宽带传输
2. 6. 4 异步转移模式ATM
2. 7 差错控制
2. 7. 1 差错的检测方法
2. 7. 2 差错的纠正方法
2. 7. 3 CRC检错码的工作原理
2. 7. 4 自动重发
第3章 控制网络基础
3. 1 计算机网络
3. 2 控制网络
3. 2. 1 控制网络的节点
3. 2. 2 控制网络的任务与工作环境
3. 2. 3 控制网络的实时性要求
3. 3 网络拓扑
3. 3. 1 环形拓扑
3. 3. 2 星形拓扑
3. 3. 3 总线拓扑
3. 3. 4 树形拓扑
3. 4 网络的传输介质
3. 4. 1 双绞线
3. 4. 2 同轴电缆
3. 4. 3 光缆
3. 4. 4 无线通信
3. 5 网络传输介质的访问控制方式
3. 5. 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3. 5. 2 介质访问控制的令牌方式
3. 5. 3 时分复用
3. 6 网络互联
3. 6. 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3. 6. 2 网络互联规范
3. 6. 3 网络互联与操作系统
3. 6. 4 控制网络互联
3. 7 网络互联的通信参考模型
3. 7. 1 开放系统的互联参考模型
3. 7. 2 OSI参考模型的功能划分
3. 7. 3 几种典型控制网络的通信模型
3. 8 网络互联设备
3. 8. 1 中继器
3. 8. 2 网桥
3. 8. 3 路由器
3. 8. 4 网关
第4章 通用串行端口的数据通信
4. 1 串行通信
4. 1. 1 串行通信帧的起始. 停止位
4. 1. 2 连接握手
4. 1. 3 确认
4. 1. 4 中断
4. 1. 5 轮询
4. 1. 6 差错检验
4. 2 EIA-232-D的接口标准
4. 2. 1 接口的机械特性
4. 2. 2 接口的电气特性
4. 2. 3 接口的功能特性
4. 2. 4 EIA-232-D的规程特性
4. 2. 5 DB-9连接器
4. 2. 6 EIA-232-D端口的直接连接
4. 3 EIA-485
4. 3. 1 EIA-485的技术参数
4. 3. 2 EIA-485的内部电路
4. 4 EIA-485的端口连接
4. 4. 1 EIA-485的半双工连接
4. 4. 2 EIA-485的全双工连接,
4. 4. 3 EIA-232到EIA-485端口的转换
4. 5 EIA-485的网络连接
4. 5. 1 网络的机械电气接口
4. 5. 2 网络拓扑
4. 5. 3 添加地线
4. 5. 4 电气隔离
4. 5. 5 屏蔽与接地
4. 6 485网络的主从式通信管理
4. 6. 1 主从协议
4. 6. 2 通用串行协议
4. 6. 3 Modbus与Modbus Plus
第5章 CAN通信技术与汽车内部网络
5. 1 CAN与汽车网络简介
5. 2 CAN通信技术
5. 2. 1 CAN的通信参考模型
5. 2. 2 CAN的报文传送与帧结构
5. 2. 3 错误类型和界定
5. 2. 4 位定时与同步
5. 2. 5 CAN总线介质装置
5. 3 CAN通信控制器
5. 3. 1 CAN通信控制器82C200
5. 3. 2 SJA1000CAN通信控制器
5. 3. 3 Intel 82527CAN通信控制器
5. 3. 4 带有CAN通信控制器的CPU
5. 4 CAN总线收发器与I/O器件
5. 4. 1 CAN总线收发器82C250
5. 4. 2 CAN总线I/O器件82C150
5. 5 SAE J1939汽车内部网络
5. 5. 1 汽车内部网络
5. 5. 2 SAE J1939规范
5. 5. 3 J1939的物理连接与网络拓扑
5. 5. 4 J1939报文帧的格式与定义
5. 5. 5 ECU的设计说明
5. 5. 6 多网段车辆网络与网络管理
第6章 FF通信技术与控制网络
6. 1 FF的技术特色
6. 1. 1 FF的主要技术
6. 1. 2 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6. 1. 3 协议数据的构成与层次
6. 1. 4 FF网络通信中的虚拟通信关系
6. 2 物理层及控制网络的物理连接
6. 2. 1 物理层的功能
6. 2. 2 物理层的结构
6. 2. 3 传输介质
6. 2. 4 FF的物理信号波形
6. 2. 5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信号编码
6. 2. 6 H1网段的拓扑结构
6. 3 FF的链路活动调度
6. 3. 1 链路活动调度器LAS及其功能
6. 3. 2 通信设备类型
6. 3. 3 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DLPDU
6. 3. 4 链路活动调度器的工作过程
6. 3. 5 数据传输的连接方式
6. 3. 6 链路时间
6. 4 总线访问子层的功能与服务
6. 4. 1 FF通信关系中的端点角色
6. 4. 2 通信传输路径与触发策略
6. 4. 3 通信关系的建立方式
6. 4. 4 端点的综合特性
6. 4. 5 总线访问子层的服务及其参数
6. 4. 6 总线访问子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6. 5 现场总线报文规范子层
6. 5. 1 对象字典
6. 5. 2 虚拟现场设备
6. 5. 3 联络关系管理
6. 5. 4 变量访问对象及其服务
6. 5. 5 事件服务
6. 5. 6 "域"的上载或下载服务
6. 5. 7 程序调用服务
6. 5. 8 FMS协议数据单元及其编码
6. 6 网络管理
6. 6. 1 网络管理者与网络管理代理
6. 6. 2 网络管理代理虚拟现场设备
6. 6. 3 NMA对象与相应的对象服务
6. 6. 4 通信实体
6. 7 系统管理
6. 7. 1 系统管理概述
6. 7. 2 系统管理的作用
6. 7. 3 系统管理信息库SMIB及其访问
6. 7. 4 SMK状态
6. 7. 5 系统管理服务和作用过程
6. 7. 6 地址与地址分配
6. 8 功能块应用进程
6. 8. 1 功能块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块连接
6. 8. 2 功能块应用进程中的用户应用块
6. 8. 3 块参数
6. 8. 4 功能块服务
6. 8. 5 功能块的对象字典
6. 8. 6 功能块的应用进程
6. 9 设备描述与设备描述语言
6. 9. 1 设备描述
6. 9. 2 设备描述的参数分层
6. 9. 3 设备描述语言
6. 9. 4 设备描述DD的开发
6. 9. 5 CFF文件
6. 10 FF通信控制器与网卡
6. 10. 1 FF通信控制器的功能
6. 10. 2 基金会现场总线通信控制器芯片
6. 10. 3 基于FB3050通信控制器的网卡设计
6. 11 FF的网络布线与安装
6. 11. 1 H1网段的构成
6. 11. 2 总线供电与网络配置
6. 11. 3 网络的连接长度
6. 11. 4 网络的接地. 屏蔽与极性
6. 11. 5 H1网络的常见故障及检测工具
6. 12 FF应用系统,
6. 12. 1 FF应用系统的设计
6. 12. 2 FF应用系统的组态
6. 12. 3 FF应用系统的投运
6. 12. 4 H1与其他异构网段的集成应用
第7章 PROFIBUS
7. 1 概述
7. 1. 1 PROFIBUS基本特性
7. 1. 2 PROFIBUS-DP
7. 1. 3 PROFIBUS-PA
7. 1. 4 PROFIBUS-FMS
7. 2 PROFIBUS通信协议
7. 2. 1 PROFIBUS与ISO/OSI参考模型
7, 2. 2 PROFIBUS设备配置
7. 2. 3 面向连接的数据交换顺序图
7. 3 PROFIBUS的实现
7. 3. 1 DP从站单片的实现
7. 3. 2 智能化FMS和DP从站的实现
7. 3. 3 复杂的FMS和DP主站的实现
7. 3. 4 PA现场设备的实现
7. 4 PROFIBUS控制器ASPC2
7. 4. 1 概述
7. 4. 2 功能概要
7. 4. 3 引脚描述
7. 4. 4 ASIC接口
7. 4. 5 处理器接口
7. 4. 6 串行总线接口
7. 4. 7 封装(P-MQFP100)
7. 4. 8 举例
7. 4. 9 PROFIBUS接口
7. 5 PROFINet
第8章 LonWorks控制网络
8. 1 LonWorks技术概述及应用系统结构
8. 1. 1 LonWorks控制网络的基本组成
8. 1. 2 LonWorks节点
8. 1. 3 路由器
8. 1. 4 LonWorks internet连接设备
8. 1. 5 网络管理
8. 1. 6 LonWorks技术的性能特点
8. 2 LonWorks网络中分散式通信控制处理器--神经元芯片
8. 2. 1 处理单元
8. 2. 2 存储器
8. 2. 3 输入输出
8. 2. 4 通信端口
8. 2. 5 时钟系统
8. 2. 6 睡眠-唤醒机制
8. 2. 7 Service Pin
8. 2. 8 Watchdog定时器
8. 3 通信
8. 3. 1 双绞线收发器
8. 3. 2 电力线收发器
8. 3. 3 其他类型介质
8. 3. 4 路由器
8. 4 LonWorks通信协议--LonTalk
8. 4. 1 LonTalk协议概述
8. 4. 2 LonTalk协议的物理层通信协议
8. 4. 3 LonTalk协议的网络地址结构及. 对大网络的支持
8. 4. 4 LonTalk MAC子层
8. 4. 5 LonTalk协议的链路层
8. 4. 6 LonTalk协议的网络层
8. 4. 7 LonTalk协议的传输层和会话层
8. 4. 8 LonTalk协议的表示层和应用层
8. 4. 9 LonTalk协议的网络管理和网络诊断
8. 4. 10 LonTalk协议的报文服务
8. 4. 11 LonTalk网络认证
8. 5 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Neuron C
8. 5. 1 定时器
8. 5. 2 网络变量
8. 5. 3 显式报文
8. 5. 4 调度程序
8. 5. 5 附加功能
8. 6 LonWorks的互操作性
8. 6. 1 LonMark协会
8. 6. 2 收发器和物理信道准则
8. 6. 3 应用程序准则
8. 7 LonWorks节点开发工具
8. 7. 1 LonBuilder多节点开发工具
8. 7. 2 NodeBuilder节点开发工具
8. 8 LNS网络操作系统
8. 8. 1 概述
8. 8. 2 LNS网络工具
8. 9 应用系统
8. 9. 1 LonWorks技术在楼宇自动化抄表系统中的应用
8. 9. 2 LonWorks技术在炼油厂原油罐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8. 9. 3 LonWorks在某铝电解厂槽控机中的应用
第9章 工业以太网
9. 1 工业以太网简介
9. 1. 1 工业以太网与以太网
9. 1. 2 工业以太网解决非确定性问题的措施
9. 1. 3 以太网的通信帧结构与数据封装
9. 2 以太网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9. 2. 1 IEEE802. 3与以太网
9. 2. 2 以太网物理层
9. 2. 3 以太网和IEEE802的帧格式
9. 3 TCP/IP协议组
9. 3. 1 TCP/IP协议组的构成
9. 3. 2 IP协议
9. 3. 3 用户数据报协议
9. 3. 4 传输控制协议TCP
9. 3. 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 4 EtherNet/IP
9. 4. 1 EtherNet/IP的通信参考模型
9. 4. 2 CIP的对象与标识
9. 4. 3 EtherNet/IP的报文种类
9. 4. 4 EtherNet/IP的技术特点
9. 5 高速以太网HSE
9. 5. 1 HSE的系统结构
9. 5. 2 HSE与现场设备间的通信
9. 5. 3 HSE的柔性功能块
9. 5. 4 HSE的链接设备
9. 6 基于Web技术的远程监控
9. 6. 1 Web技术简介
9. 6. 2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
9. 6. 3 Web嵌入式工控节点及其远程监控
9. 6. 4 Web服务器独立式远程监控系统
第10章 几种控制网络的特色技术
10. 1 ControlNet
10. 1. 1 并行时间域多路存取
10. 1. 2 ControlNet的MAC帧结构
10. 1. 3 通信调度的时间分片方法
10. 1. 4 ControlNet的虚拟令牌
10. 1. 5 ControlNet的显性报文与隐性报文
10. 2 WorldFIP
10. 2. 1 WorldFIP技术简介
10. 2. 2 WorldFIP通信
10. 2. 3 WorldFIP的通信控制器
10. 2. 4 新一代FIP
10. 3 Interbus的通信特色
10. 3. 1 Interbus简介
10. 3. 2 识别周期与数据传输工作周期
10. 3. 3 Interbus的数据环单总帧协议
10. 3. 4 Interbus的总线适配控制板
10. 4 ASI控制网络
10. 4. 1 ASI的网络构成
10. 4. 2 ASI的主从通信
10. 4. 3 ASI的报文格式
10. 4. 4 主节点的通信功能
10. 4. 5 从节点的通信接口
10. 5 DeviceNet
10. 5. 1 DeviceNet技术简介
10. 5. 2 DeviceNet的通信参考模型
10. 5. 3 DeviceNet的物理层和物理媒体
10. 5. 4 DeviceNet的对象模型
10. 5. 5 DeviceNet的连接与连接标识
10. 5. 6 DeviceNet的通信方式
10. 5. 7 DeviceNet的设备描述
10. 6 几种总线技术简介
10. 6. 1 SwiftNet
10. 6. 2 HART
10. 6. 3 智能分布式系统SDS
10. 6. 4 Seriplex
10. 6. 5 消费电子总线CEBus与X-10
10. 6. 6 光总线
10. 7 蓝牙无线微微网
10. 7. 1 蓝牙技术简介
10. 7. 2 蓝牙微微网与主从设备
10. 7. 3 蓝牙协议和应用行规
10. 7. 4 蓝牙设备的通信连接
10. 7. 5 蓝牙设备的状态与状态转移
10. 7. 6 蓝牙的安全管理
10. 7. 7 蓝牙基带控制器芯片MT1020A
10. 7. 8 蓝牙应用系统
10. 8 控制网络的比较与选择
第11章 工业数据通信中的OPC技术
11. 1 OPC技术简介
11. 2 COM/DCOM
11. 3 OPC服务器的对象与接口
11. 3. 1 OPC服务器对象
11. 3. 2 OPC接口
11. 4 OPC服务器的类型
11. 4. 1 OPC数据访问服务器
11. 4. 2 OPC报警和事件服务器
11. 4. 3 OPC历史数据访问服务器
11. 4. 4 OPC批量服务器
11. 5 OPC的软件主板功能
11. 6 OPC的应用示例
11. 6. 1 不同控制网段之间的数据交换
11. 6. 2 利用OPC连接FCS. DCS与PLC
11. 6. 3 利用OPC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11. 6. 4 利用OPC访问监控软件的专有数据库
11. 6. 5 OPC与仿真功能和控制软件的连接
11. 7 互联网上的OPC
11. 7. 1 OPC-DCOM方案
11. 7. 2 OPC-XML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