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1939年生于浙江平阳。1962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历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以及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主持过《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评论、理论工作,参加撰写和编辑的社论、评论有四篇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其中“皇甫平”署名评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为全国新闻界首批评定的高级编辑,曾受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和上海科技大学新闻与人文科学系兼职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业新闻工作40年,因执着改革3次“惹祸”,《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作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周瑞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超凡胆略,执笔诤言,引爆一颗颗“地雷”,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闪光的一页。朱镕基同志给周瑞金八个字的评价:文才可用,心术尢正。本书编辑了周瑞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近60篇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许多篇章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尤其是“皇甫平文章”系列,更被誉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山之作,其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无论在中国的新闻史还是思想史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今重读这些文章,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惊心动魄的思想交锋。从事新闻工作40年,因执着改革3次'惹祸',《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作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周瑞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超凡胆略,执笔引爆一颗颗'地雷',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闪光的一页。本书精选的另一部分随笔和散文,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周瑞金温情的一面,无论叙景思人,皆字字珠玑,文采斐然,行间掩不尽书卷气。周瑞金是一道风景。这风景,说的是周瑞金的文章。而且,周瑞金的文章是自然风景。何谓自然,我想大概是不用解释的,指的是区别于不自然的或人造的而已。手头堆着厚厚一摞《宁做痛苦的清醒者》的校样。一共有39万字,我整整读了一天半时间。有些读了两遍,还想读,如《列宁墓前的沉思》。这篇文章写于1989年5月,刊载在《解放日报》上。作者在文尾附记中写道:“本文是作者1989年3月随中国新闻?硗欧梦是八樟毙吹囊黄ㄑ叮媸导锹剂说笔彼樟敌泄裰毖∪嗣翊淼那榭觥魑芳锹迹嗣强梢酝腹疚目吹浇馓迩八樟诟母锏囊桓銎稀!被褂心瞧竺ΧΦ摹陡ヅ┠肌贰N恼滦醋髡呃吹矫拦兹巫芡郴⒍偌蚁绲囊环W魑⒍傧却侨ゴ舐骄芩玖睿笥执侨ァ懊挥腥纹谏舷蕖钡淖芡持埃酱谓饧坠樘铮乃锱缡羌锹迹阂蕴镌案髡吆秃⒆用亲娓傅纳矸荩拔俅纬晌┟穸薇雀咝恕薄5比唬褂小杜颖疵西省贰C娑耘颖础按撕廾嗝辔蘧凇钡姆闲妫八梦页浞至炻粤耸裁唇醒舾眨裁唇胁磺荒印薄?在周瑞金笔下,他多位心仪老师的昔日音容再现。在《为人民立言的勇气》里,他这样写赵超构:“1956年正当全国新闻界照搬苏联《真理报》的办报模式,把大小报纸办得沉闷乏味的时候,赵超老毅然起来冲破这种办报模式,为《新民晚报》提出了崭新而大胆的办报口号:‘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1982年,他写了《江东子弟今犹在》的杂文,要人们警惕‘四人帮’残余分子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的危险。”周瑞金笔下的事件,处处充满着思想的刚性,然而,对于师长他同样满怀深深的感戴之情,他这样记叙郑拾风:一天,拾风老师来到我的办公室,忽然向我问道,你知道上海不少居民住阁楼、亭子间,他们的马桶放在哪里吗?我一时不知所措,答不上来。他微笑着对我说,作为专栏编辑主要是宣传移风易俗,一定要多了解上海社会,了解有哪些旧风俗,了解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想法和难处。“他还要我星期天到城隍庙逛逛,到九曲桥的茶亭里坐坐,泡杯茶与茶客们聊聊。”有记叙文字大家的文章,也有描述中学老师的图画。有记录历史画卷的宏大笔墨,也有勾勒另类世界的细微雕刻。周瑞金信笔写去,大小由之,处处生辉。这部书稿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散记篇”。打头的即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追思的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王若水。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对于王若水的大名,可谓无人不晓,周瑞金也是当然。1963年,已在解放日报工作的他,读到王若水受到毛泽东表扬的一篇文章《桌子的哲学》,心中无限感佩,“王若水便成为我心仪的老师”。“命运有时竟又如此巧合,30年前心仪王若水的我,想不到30年后——1993年,从解放日报调到人民日报,接任的正是10年前王若水被免去的分管理论、评论的副总编辑职务。也正因此,我有机会见到了王若水。”尽管周瑞金“并不完全赞同王若水晚年部分著作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和论断”,“但是我敬重他作为学者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权利”。周瑞金于2002年3月写下的《宁做痛苦的清醒者》的文章,虽然距王若水逝世才两个月,但距离他离开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岗位的1983年,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这一篇为20年前那场争论作出客观结论的纪念,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发生和还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作者肯定当年王若水提出防止异化的警世诤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理论创见”。“人物散记篇”的第二篇文章是《敢说逆耳真话一副诤友热肠》,记的是著名民主人士千家驹。《资本论》译者之一千家驹在深圳辞世,周瑞金为“我们党失去一位谠论直言的诤友”,“沉默哀思良久”。众所周知,千家驹曾经“一时想不通,愤而出国”。可他后来“又深受祖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政通人和的大好形势感召,幡然致函中央”,要求归国。“遂获准‘来去自由’,终返回深圳定居,安度晚年”。周瑞金在文章结尾引用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为知识分子形象概括的一句话评价千家驹:“特立独行的人,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嫉恶如仇的人。”书稿的后两部分为“时评政论篇”和“‘皇甫平’风云篇”。我读毕,掩卷在手,良久无言。上周,文汇出版社总编辑萧关鸿打来电话,说是让我读一部好书。有好书读,欣然从命。但后面还带着个任务:写书评。这就给我出了个大大的难题。周瑞金是新闻界前辈,是我敬重的老师。作为后来者,我能写什么,能“评”什么,敢“评”什么?我是抱着写些“读后感”的学生心情,答应了老朋友萧关鸿的。只是,捧读完了,心头汹涌着万千思绪,感觉到真应该写点什么,也真有感想要写……我久久地默想着。二在约定的时间,再次来到周瑞金的家。曾多次约稿来此,离最近的一次,却也有四个月了。原先约写的稿件,现在都在这本共有着461页的著作里了。面对周瑞金,我道出了自己读完《宁做痛苦的清醒者》的感受。一同以往,他静静地坐在沙发里,听着我说。可是,从五湖四海不断地打到周家来的电话,却容不得他安静。他自然是要不断地站起来,拿话筒答话。都是些“文字机构”打来的,有在北京相当著名的媒体,也有国务院某部机关的刊物,也有南方的和温州家乡打来的。有的居然跟他讨论起了某篇文章的长短“得失”,更有约定“要经常通话讨教”的。还有长长篇幅的文字传真。看着他的忙碌,我不由想起了在《后记》中他写下的话:“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几乎天天跟文字打交道,许多朋友劝我将撰写的文章结集出版,我却兴味索然。我一直以为,新闻是速朽的,记者的所闻所记所感,时过境迁,明日黄花,还有多大传世的价值?何况,在职业岗位上掌控甚严,多数是奉命作文,套话充斥,味同鸡肋,难有创见。尤其是那阶级斗争为纲岁月,今亦一是非,昨亦一是非,此?嘁皇欠牵擞忠皇欠牵前训笔蔽恼履贸隼矗癫魂菪Υ蠓健!薄敖辏司佣撸幢试滴淳。盅餮魅唬皇被剐葱┮槭甭壅⒓侨诵鹗碌奈恼隆S捎诓辉谄湮唬荒逼湔示裆弦裁挥惺裁词浚梢运夹髯杂砂肯瑁馑嬉夥⒒樱笔阈匾埽宰约旱毖裕醋约涸感矗挂彩且恢治幕硎堋!庇墒牵庋矍暗牡缁埃堑葡碌谋矢闶窃僖餐2幌吕吹牧恕?对于已读的文字,对着周瑞金,我非常直观也非常“朴素”地道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文章胆子大。这也是许多读过周瑞金文章的人的感受。周瑞金拿出已经写在稿纸上的他的“答题提纲”。他对着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补天派。淡然一句,涵义颇深。捅漏子的拆天派,当然需要胆子,但是补天也要胆子,也许需要更大的胆子。1991年初的皇甫平事件,当然是典型的补天事件,然而没有天大的胆子,又有谁能做得到?周瑞金以惯常的轻软口吻,与我徐徐道来。作为文字工作者,想出书,是太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只是,对于这本书,我要的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文字结集。一般层面上的流水账、豆腐账,我是坚决不取的。现在我已经拿掉了10多万字论述新闻改革的文字。割舍了。要说起我的一生经历,非常简单。三个学校两个单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学毕业就做新闻工作,在解放日报31年,在北京人民日报10年,退居二线已3年。这本书分三个部分,先是散文,人物散记篇,后面是时评政论篇,三是皇甫平风云的单独成篇。我这一生在新闻单位,主要从事的就是评论工作。我分管过理论、国际报道、经济报道、地方版等等,但从未离开过撰写时评、政论、专论。我的一辈子的工作特性,决定了我的记人叙事,也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猎奇的或逸情的山水文字。你可以看到,我站在列宁墓前,写的是“此时当下”1989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的公民直选。这是在记录一个国家命运在变迁年代的政治事件。我在2000年写了去华盛顿家乡的感想。两年后,我写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发表在《新民周刊》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在党的十六大以前,我们党最高领导人的更替,都是在激烈的政治动荡和斗争中进行的”,党的十六大“顺应了时代政治潮流,开创了党的领导机构制度化交接班的新气象”。我在《弗农凝思》中写了华盛顿的交班,在时评中写了我们自己政治生活中的最高领导层的制度化交接班。我的思想一以贯之。这两篇文章属不同的文体,一为记叙,一为议论,制度化平稳交接班的中心思想是完全一样的。我可以运用各种文体来写作,但是我的文字中心是“识见”。从我的时评政论当中,完全可以看出我的眼光、我的见解、我的思考,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从皇甫平文章的呼唤改革,阻击所谓“姓社姓资”的诘难;到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班的发言,再到党的十四大后改革攻坚战,再到十五大、十六大的文章,都表明了我对于中国改革事业一以贯之的关注和满腔热忱。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生道路与时事风云难分难舍。更何况我做的工作,就是政治评论,我责无旁贷,我义无反顾。我将“皇甫平风云”单独列为一个部分。这部分共有13篇文字。皇甫平事件前前后后的文章,都被收集进来,为的是展现当年这一事件的全貌。可以这样讲,皇甫平评论是我一生中做政治评论员工作的华彩乐章。这是我人生所积累、所铸造的政治良知、人生品格、传统信念、自身素养相组合的一次喷发。这次在书中收集的,是在今天条件之下,我所能够公开披露的所有文字。其中有从来没有发表过的、鲜为人知的部分,揭示了在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当中,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坐看风起云涌”的政治家风采,更表现出他88岁高龄南方讲话的坚定信念,邓小平讲话再次奠定了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皇甫平评论是应中国时代命运的要求而生的。皇甫平敢言人所不敢言。当时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皇甫平文章表达的是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但还是要来讨伐。这就是当年斗争之所以激烈的真正原因。当时,我倒是扛住了巨大政治压力,奋力据理抗争了一番,在新闻生涯中难得体验了一回舆论风波、政治较量的悲喜剧的滋味。在今年2月份采访他的时候,他说,面对当今中国的巨大变化,对于当年的皇甫平事件,“真有恍若隔世之感”。那天,他送我到电梯门口,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要知道,我当年刊发皇甫平的文章,要承受多么巨大的政治压力啊!”望着眼前早已从那种超规模的人生负荷下走过来的周瑞金,我依旧相信,如他这般的“痛苦的清醒者”,人在江湖、心忧庙堂的“范仲淹”,尽管中国从来都有,但也从来不多。要甘愿奉献出自己身体和心灵,一同与国家来经受铁煎火熬,真正是谈何容易。三周瑞金坐在沙发上跟我讲话的姿态,是两腿盘着,有点像佛像的样子,还有点瑜珈的意思。在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上,几乎看不出他曾经沧海的半点影子。周瑞金曾以“奇书、奇人、奇功”为题,写过国学大师南怀瑾的“静坐修道功”。想来,他的眼前模样,也必是有缘由的。对于自己,周瑞金的概括是,经历简单,三个学校两个单位,四十余年一支笔,可道路坎坷,体验复杂。“我也几起几落的”。中学时代的周瑞金,有过饿肚子的经历。再节约,家中本来就短缺的“现金流”也有断了的时候。于是,只得让饥饿的“间距”大一些,在一个月里“分散了”饿。有时候一天也就只能买几个一分钱的米饼充饥。他半年打赤脚不?┬樱奔涫谴用磕甑模翟碌剑保霸隆K猿埃汉迷谔煲膊惶洹R桓龈鲎硬惶撸戆逡膊凰阕呈档哪泻⒆樱谖轮萆接牒V涞钠獒飞习仙妫馐焙虻闹苋鸾穑嘈拧笆郎衔弈咽拢灰系桥省薄?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以40录1的比例在温州中学招了4个人。周瑞金名列其中。1962年,他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亦属极少的留在上海工作的佼佼者之一。1957年与1962年,分别属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困难时期”。周瑞金对于自己的奋斗结果是满意的。他在报社办公室的玻璃台板下压了首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尽管自己没有任何“背景”,可他相信,目标如一,努力始终,定会有好的成果。“文革”开始,因不愿批判“报社里对自己很好的老领导、老同志”,他自己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修正主义苗子”。批判火力之猛,使得27岁的他都不敢去食堂吃饭。每天中午,他独自一人到南京东路口的老正兴饭店去“解决肚子问题”。周瑞金说自己现在喝一点酒,就是在那个年代的那个店里学会的。“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酒入愁肠,犹如抽刀断水,其实也是无济于事的。食堂不敢去,家是应该回的。因为他要回家探亲。今天的周瑞金说:当年踏上轮船,从温州返回上海,面对滔滔东海,常揪心第二年还能不能再回温州老家探亲。因为,他身边有两位好朋友就相继被抓坐牢了。此种苍老的悲凉心情,乃是周瑞金的第一个人生起落。浩劫终于过去。1983年,周瑞金再度成为“培养对象”。在填写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履历表时,他填上了在“那个十年”写过的若干错误文字。虽属“遵命大呼隆”,但也是“大批判文章”。他认为,已经被实践证明的个人历史,无论正确还是谬误,都应该由自己负责。“历史是自己写的,今天我拥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一时,诚实成为了他留在原位的原因。望着同辈升迁,对于自己的“失望”,他颇有“文章憎命达”的感慨。时过三年,周瑞金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又过三年,1989年他升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后来他才知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了解到周瑞金所谓“批判文章”的由来和他坦诚的品格,称赞他“文才可用,心术尤正”。此乃周瑞金的第二个起落。第三个起落,就是中国新闻界几乎无人不知的“皇甫平事件”的“副产品”。周瑞金已经接到中央调令,赴香港大公报任领导工作。他卸下解放日报的职务,交代工作,开过欢送会,自己也购置了相应的生活用品。但是,北京一个突然的电话通知,终止了他南下的步履。周瑞金“凝固”在了“半空”之中。此等事件,此景(如果说这也算得是“景”的话)此情(情绪之情),真是何以堪。两周后,解放日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有个“书画展”活动,周瑞金参加了,他写了一个大字条幅挂在墙上,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两句。如此诗句的内涵是非常清晰的,我依旧根系遒劲,枝叶潇洒。报社一同事悄言对他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最有意思的是,周瑞金进解放日报的大门,以一名刚刚就业的学生的身份,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压在玻璃板底下,而当他将调离而又不能离解放日报的时候,他又以报社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身份再次写了一遍这两句诗表达心声。而且字写得更大。而且不是给自己看,是给全报社同仁看。这当然是“落”。“起”是后来的事情,1993年,中央调周瑞金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说是采访,其实是一种交谈,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三个小时。又来个电话,周瑞金“压下”不听。他说道——你问我,我的这些文章的“识、胆、略”从何而来,还是老话:经历简单,道路坎坷,体验复杂,一切从中而来。我以为,做人做事须有“三性”。一曰人性,二曰理性,三曰灵性。人格尊严,崇尚科学,超越生命;世界变化无穷,而人生如此短暂,宇宙探索是无穷尽的。我很看重,也很追求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品位。这么些年来,我遵循一条原则:无为不入世,有情始作人。一个人来到世界,庸庸碌碌,那你来干什么?我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一个人在北京的时候,家里人带些乐清泥螺来“过日脚”,我就很满足。宋儒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负、负责任的仁人志士,能顺应宇宙万事万物向上进化的要求,去自觉推动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敢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为民众立言。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不绝如缕。鲁迅称他们为“民族脊梁”。人有智力,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社会真理。一个知识分子要坚持真正的人文精神,绝不能以个人功利为上,依傍世俗标准,人云亦云。我喜欢文字写作,这辈子做的又恰是“立言”之事,前有榜样,我当奋力为之。还有,做人要有真情。读书辰光,老师教我;来到报社,领导扶我;没有他们的教诲和帮助,我将一事无成,哪里还会有我的今天。自然,人生恰似万花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蓝黄白紫、酸甜苦辣涩。这就是人生,多滋多味,多姿多彩。人到老年,以往再苦再难再揪心再懊恼的经历,也都已演化?砂卟笛だ谩⒒匚段耷畹幕妫媚闾逦镀渲行缕妗⒖砣荨⒗斫夂吞窬病;故敲蠖牧骄涫豪紊⒎莱Χ希缥锍ひ朔叛哿俊U饬骄涫沂蔷R饔降摹?我非常喜欢岳麓书院的那副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三句我一直默记在心,奉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在周瑞金书中,还有很大篇幅的文字,阐述的是经济“全球化条件”、“知识经济挑战”、“企业形象”、“创新人才”等研究文字,内容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他说,我爱读书,我还走过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培育了我的宽广眼界。这次的《宁做痛苦的清醒者》,收集的文章都是最初的原稿,或是迄今所能公?牧系淖钚虏钩洹U庑┪恼碌姆⒈硎奔洌械木嗬虢裉煲丫校保岸嗄辏械慕鲈谑轮啊S弥苋鸾鸬幕八担航裉旆⒈淼娜棵挥小凹舨谩保侨玻窃N腋惺茏耪饫锩娴囊桓觥笆奔洳睢薄!笆奔洳睢笨梢杂形奘内故停钊ㄍ哪诤诮裉煊Φ笔怯胧本憬?文章得失,仰天俯地,寸心自知;思接千载,精骛八极,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