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定 价:¥26.00

作 者: 李永健,展江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标 签: 新闻

ISBN: 9787300049793 出版时间: 2003-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341 字数:  

内容简介

  前言2003年春天,中国大地爆发了一场瘟疫:“非典”(SARS)疫情。某广播电台的记者奉命赴外地进行执行采访“非典”疫情的任务,由于有与“非典”病人接触史,这名记者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也被作为与“非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而被隔离。采访任务眼看就要泡汤了,但是这名记者利用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和数字化的采访机,深入到隔离区,把他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来,通过一根电话线把医生以及各界人士抗击“非典”的真实情况以及新闻稿件迅速传递出去。电台不但及时播出了这位记者的稿件和采访记,还将他的稿件配上他发回的照片,刊登在电台的网站上。大众传媒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媒介的发展不但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改变着大众传媒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先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可能。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和未来的传媒人,了解和掌握各种利用新技术工具武装起来的新媒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过去的新闻学专业常开有一门名叫《新闻学概论》的先行课,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新闻专业学生了解新闻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在对传统的新闻媒介(过去叫新闻工具)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的介绍中,将重点放在报纸上,为其后的新闻史、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课程打下基础。它也作为新闻学以外各专业的选修课,为这些专业的学生了解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时代在发展,媒介在演化。今天,纯粹传递新闻的传媒已经不复存在,而其他不一定发送新闻的媒介却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因此这样一门课程如果继续只涉及新闻媒介及其运作方式,就不再合乎现实的需要了。正像如今的新闻院系纷纷改名为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扩大专业内涵一样,如果今天的新闻专业学生只熟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而对图书这个我们的无声老师和电影这种重要的娱乐媒介不甚了了的话,那恐怕是要留下缺憾的。本教材所做的一个尝试是突破新闻媒介和新闻信息的范围,从我们每一个人日常接触的各类传媒人手来安排全书结构,通过全面介绍各种传统和新兴大众传媒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基本运作方式,让学生了解综合传递新闻、广告和娱乐信息的大众传媒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和彼此的互动,让学生意识到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它们还是一个个的实体,必须按照它们的规则与它们打交道,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并且避免其负面效应。当然,我们对传统的新闻媒介,仍然会侧重于它们的新闻传播属性,同时会对这些媒介的业务新发展进行探讨。本教材所做的另一个尝试是站在科技的角度来看待新闻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我们认为,这对于文科门下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今天,一个家庭可能比10年前最现代化的编辑部拥有更多的信息采集手段。房顶上架设着卫星接收天线,孩子的卧室里放着带调制解调器的个人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使人们能够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摄像机、复印机和传真机就像电话一样易于拥有和操作。而且,具备交互性的多媒体技术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无论是福是祸,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发达的媒介技术为重要标志的信息社会。作为当今第一强势传媒,电视不仅扩大和延伸了人们的视野,而且以其形象、生动、及时的优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的概念虽然与电视的概念不同,但在其综合文、图、声、像等作为信息传播媒体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电视中没有交互性,传播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而不是数字信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化、大容量、交互性以及快速处理能力,对视频信号进行采集、处理、传播和存储是多媒体技术正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媒介正在向我们走来,现今的媒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编辑工具不再只是手中的笔,还增添了更多的利器。因此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要有一种跟踪工具发展的意识,时时刻刻关注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将这些技术和工具运用到信息采集和处理上来。编辑本教材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刚刚进入这一专业的学生树立这种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媒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教材一共分为11章。在第一章“总论”里面,我们主要对新闻与大众传媒进行理论层面的解读和剖析,这一章可以说是本书的灵魂,相对也需要多安排一些讲授时间。但是区区三四万字只能是点到为止,不可能详尽阐释各种概念和理论,并且难免挂一漏万。以后各章我们是按照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这样一个分类标准大致进行安排。第二章到第五章属于印刷媒介,其实这是一个大致的标准,因为称通讯社这样的机构为印刷媒介确实不太准确(甚至有学者不把通讯社看成媒介,而认为它是媒介辅助机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基本属于电子媒介。当然本书在考虑内容安排时,对一些重点内容也作了比较大的篇幅安排,比如说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第十一章这些章节的内容比较重要,所占的篇幅也就比较大。有鉴于本教材为新闻与传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以及其他文理科专业选修本科生,在除了第一章以外的其余各章中,我们力争做到:1)反映世界和中国大众传播界的基本情况,能给学生一个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2)材料具体、翔实、新鲜。3)体例大致统一。例如,各种媒介的定义、特点、分类、功能、历史、现状、未来、运作实务(组织架构与运作流程、商业模式等)。4)每章附有5本以上“进一步阅读书目”,以供学生扩展知识。5)文字具有一定可读性,同时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以上构想和写法当然远不是完美的,事实上我们的学识也很可能跟不上新闻与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进步。此外,多名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真诚欢迎读者对本教材的不足和缺点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李永健展江2003年8月

作者简介

  \t\t\n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传媒·新闻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节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当代社会
第二章 报纸
第一节 报纸概述
第二节 报纸的历史
第三节 世界主要大国报业现状
第四节 报社实务举要
第五节 未来的报纸
第三章 杂志
第一节 杂志概述
第二节 杂志的历史
第三节 杂志的现状
第四节 杂志实务
第五节 前景与展望
第四章 图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外图书出版简史
第三节 中外图书出版现状
第四节 图书出版过程
第五节 新技术的影响
第五章 通讯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通讯社的历史
第三节 世界主要通讯社
第四节 通讯社业务举要
第五节 网络时代的通讯社
第六章 广播
第一节 广播传输系统
第二节 中外广播新闻事业简述
第三节 广播新闻采访
第四节 广播新闻写作
第五节 广播产业经营管理
第六节 世界广播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电视
第一节 电视媒体概论
第二节 电视基本原理介绍
第三节 电视媒体的特性
第四节 电视节目
第五节 世界电视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电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影发展史
第三节 电影的现状
第四节 电影制作流程
第五节 电影的未来
第九章 互联网
第一节 网络媒体概说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网络媒体传播实务
第四节 网络媒体发展中的问题和展望
第十章 电子音像出版物
第一节 录音制品
第二节 录像制品
第三节 卡拉OK和电子游戏
第十一章 新媒体与新技术
第一节 数字通信
第二节 数字音频技术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数字视频技术——虚拟演播室
第四节 流媒体技术与网络电视
第五节 互动电视的现状与未来
第六节 新媒体 新认识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