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北方的飓风:汉-唐五代禁书概览第一节刘邦·萧河·扶书律——汉初禁书及其解禁继秦朝而起的汉朝,是一个被后代视作文化昌明的王朝。但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汉初的十余年里,秦始皇当年制定的严禁私家藏书的文化禁烟政策,却依然作为汉律之一通行着。这一切如何而来?那还得从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说起。刘邦是沛郡丰邑人,年轻时不务正业,喜欢酒色。后在乡里谋了一份半官半民的差事,当上泗水亭长,管管乡民讼争之类的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二世的暴政,刘邦趁势拉了一帮人起来响应。不出数年,竟也闹得兵强马壮,和当时称雄天下的楚霸王项羽摆开了决一存亡的架势。据说是由于刘邦比项羽善于用人,最后终于逼得项羽在乌江边自己抹了脖子,而刘邦则名正言顺地做了汉家的首任皇帝。不过这位亭长出身的天子虽然善于打仗、用人,却不大喜欢读书,也很看不起读书人。相传他刚起事而有点名气的时候,有戴了儒冠的书生去拜会他,他便会不管人家乐意不乐意,硬是解下那儒冠来,撒泡尿在里边,用这恶作剧来表示对读书人的轻侮。只是他重用的部下里面有一位叫萧何的,是他的同乡朋友,很有些心计,跟着他南征北战,当部队刚刚攻入秦的首都咸阳时,放着金银财宝不拿,却一心搜罗秦丞相御史府里藏着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以关中为据点统一南北时,这批记载着天下关隘、户口等机要信息的图书可真是派上了大用。大约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久刘邦登汉王位后,便首先让萧何当了丞相,侍奉太子,整理都邑,制定律令。但是萧何尽管知道图书的实用价值,却没法了解文化传播的真正意义。所以由他主持制定的汉初一系列律令之中,虽然已经割除了秦代所定的许多严酷刑律,却依然保留了文化政策中的“挟书”律。“挟”是收藏的意思。我们都记得公元前213年由李斯宣布的焚书禁令中,有一条是“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吧?汉初的“挟书”律,大致与这相仿。不过,民间的图书是被烧掉了,还是收缴归国家图书馆,由于史料缺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确知了。汉初继续施行这种文化禁烟政策也没法过多怪罪萧何丞相,因为他出身吏椽,本来文化水平也不高,再说他的上边,还有一位总要拿读书人寻开心出闷气的汉高祖呢。只是苦了一班读书人。没有书可读,除了秦代时便不在禁止之列的《易》和几本占卜书;又没有官可做,除了那个运气比较好的儒生叔孙通,不知怎么博得了汉高祖刘邦的一点好感,开始制定起汉家的简单礼制来。与此同时,作为秦的严酷统治与秦未大战的一种反拨,汉初社会慢慢地流行起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来。黄帝的传说出自战国时代,有无其人还是件难说的事;老子则似乎还有点踪迹可寻,据说是周代人,其学说流传后世,主要记载在《老子》一书中。而所谓黄老之言,归纳起来不外是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这种学说的流行自然主要是基于汉初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实际需要,但这种无为而治的气氛蔓延开来,也不能不对坚持包括“挟书”律在内的文化控制政策的汉政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书前言得知陈正宏、谈蓓芳教授合著,并由张宏生教授撰写了其中一节的《中国禁书简史》经过增订,要出单行本了,我赶紧向陈、谈二位请求说:“我来写一篇序。”承蒙二位慨允,我遂欣然命笔。记得——但也许是记错的——《镜花缘》中有一笑话:某先生去拜访朋友,到了那里,却见朋友跪在地上,向着一位端坐椅中的人磕头,那人左手拿着朋友的一把精美折扇,右手拿着一支笔,同时不断地摇头。某先生恍然大悟:坐着的一定是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朋友在求他给自己的扇子写字,他却不肯轻易答应,于是向书法家说道;“他这么真诚地求你,你就给他写一写吧!”谁知朋友忙不迭地叫道:“别,别,别!我是在求他别写。”我的自请写序,与这位书法家的硬要给人的扇子写字,颇有异曲同工之概;不过他是要卖弄自己的书法,我则是想借此交代两件深感负疚的事。这部《中国禁书简史》原是安平秋教授与我共同主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禁书大规》中的一部分,该书的责任编辑是戴俊、陈征先生。当时我已在复旦大学中国古籍研究所担任所长,陈征先生则是复旦的校友,所以先由他来约稿。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做的工作,但光是我们一个研究所的力量还不够,就约请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负责人安平秋教授一起主编,又约请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研究员共同主持,并通过安、吴二位邀约了他们单位的部分研究人员参加。由于参加者都学有专长,加上戴、陈二位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