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高昌国。在着手这项研究之前,有必要对研究范围从纵横两个方面作一个界定。公元五世纪下半叶,来自河陇的汉族移民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建立割据小王国,史称高昌国,至640年为唐太宗所灭,高昌国历经一个半世纪。考虑到高昌国主体民族是从西晋末年以来,主要是北涼时期(397-439年)自河西陇右迁徙而来;国灭之后,高昌的政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远未随即中止,故本书的时代断限上至五世纪初,下迄七世纪末叶,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唐朝初年。这是需要说明的一点。其次,虽然高昌国是一个深处亚洲腹地的綠洲小国,地理环境十分封闭,但它的历史却是在一个广阔的种族和文化背景之下展开的,我们用了一个不短的副标题,希望能夠把这部分内容包容进去,这是需要说明的又一点。作者想重申的是,如果把《高昌国》作为一部社会史来读,它并不是一部系统的高昌国的社会史,尽管作者在篇章结构的设置上尽可能地把社会史相关的内容包容进去,但更多的则是从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出发,以作者认为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为重点,而较少从系统的社会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出于上述原因,本书对高昌社会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或许不曾涉及,却又将文化史范畴的内容“拉”进来,说到《高昌国》的归属,作者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无奈。好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能为高昌史的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为制定西北边疆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发展西部经济和文化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