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财政、金融金融/银行/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

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

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

定 价:¥32.00

作 者: 田宝良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丛编项: 金融博士论丛 第五辑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4931948 出版时间: 2004-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466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论述不同时期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在纵观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的因素,系统介绍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些理论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形成、方式及监管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历史比较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界定和方式划分进行分析的总结,对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效应进行论证,并着重分析和比较了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监管政策的历史演变,从而得出值得我国借鉴的重要启示。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有必要实施的金融改革措施,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的执行效果,论证了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的近期取向和长远取向。

作者简介

  田宝良,男,1964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2001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要从事经济,金融领域问题的研究,在《经济学家》、《改革》、《中国金融》和《金融时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出版教材,专著和工具书7部,并先后两次参与在中国人民银行和河北省分别立项的省部级研究课题。

图书目录

第一章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格局的特征分析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格局及特征的简述与总结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起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格局及特征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格局及特征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格局及特征
(二)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内的格局及特征
(三)两个世界体系交错中的格局及特征
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格局的特征分析
一.20世纪70年代的格局及特征
(一)20世纪70年代格局的演变形成
(二)20世纪70年代格局的主要特征
二.20世纪80年代的格局及特征
(一)20世纪80年代格局的演变形成
(二)20世纪80年代格局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格局的特征分析
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格局的形成背景
(一)国际贸易自由化步伐在不断加快
(二)资本账户开放步伐在不断加快
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格局的主要特征
(一)成熟市场国家体系格局的主要特征
(二)新兴市场国家体系格局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及国别差异
(一)理论分析
(二)实际考察
二.各国利率水平及国别利差
(一)理论分析
(二)实际考察
三.各国汇率制度和汇率变化
(一)理论分析
(二)实际考察
四.资本管制和资本自由化程度
(一)理论分析
(二)实际考察
五.国际市场融资变化与跨国公司发展
(一)理论分析
(二)实际考察
六.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
(一)理论分析
(二)实际考察
第二章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简要评析
第一节早期与近代相关理论及简要评析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及简要评析
(一)重商主义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二)古典学派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二.近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及评析
(一)马克思.列宁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二)马歇尔.维克塞尔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三)俄林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四)金德伯格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第二节现代相关理论及简要评析
一.勒纳.米德和缪尔达尔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一)勒纳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二)米德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三)缪尔达尔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二.马柯洛普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一)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分析
(二)国际投资乘数模型的建立及其含义
(三)资本输出国的补偿问题
三.讷克斯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一)关于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二)关于不发达国家的偿债能力
四.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一)理论发展的大体过程
(二)有关原因分析的基本观点
(三)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简要评析
五.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有关论述及简要评析
(一)克鲁格曼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及简要评析
(二)货币危机预期模型及简要评析
(三)克鲁格曼道德风险模型及简要评析
第三章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与效应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重新审视
一.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历史演变
(一)早期所使用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二)近代所使用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三)现代所呈现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二.目前流行使用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一)国内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界定和方式划分
(二)国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界定和方式划分
(三)对国际资本流动概念和方式的分析和总结
第二节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特征比较
一.私人资本与官方资本的特征比较
(一)从动机方面看私人资本与官方资本的不同特征
(二)从流动性方面看私人资本与官方资本的不同特征
(三)从相关性方面看私人资本与官方资本的不同特征
二.国际长期资本与国际短期资本的特征比较
(一)从期限方面看国际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不同
(二)从动机方面看国际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不同
(三)从安全方面看国际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不同
三.国际投机资本与国际非投机资本的特征比较
(一)从动机方面看国际投机资本与国际非投机资本的不同特征
(二)从来源方面看国际投机资本与国际非投机资本的不同特征
(三)从效果方面看国际投机资本与国际非投机资本的不同特征
第三节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效应分析
一.私人资本与官方资本流动方式的效应分析
(一)私人资本流动的效应分析
(二)官方资本流动的效应分析
二.国际长期资本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方式的效应分析
(一)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效应分析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效应分析
第四章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的国别比较
第一节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
一.主要发达国家监管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早期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二)近代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监管政策
(一)资本管制的理论含义
(二)1945-1980年间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三)1980年以来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监管政策
(一)20世纪40-70年代“亚洲样本国家”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二)20世纪40-70年代“拉美样本国家”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监管政策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样本国家”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样本国家”的监管政策:取向.背景与效果
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的总结与启示
一.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趋势难以改变,势不可挡
(一)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
二.立足国情,坚持实施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教训
三.实施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要注意把握速度
(一)理论基础
(二)实践基础
四.必然面临各种金融风险,要注意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
(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金融危机紧密相连
(二)国际资本流动结构与金融危机紧密相连
五.要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捍卫国家安全
(一)总体分析
(二)样本考察
六.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和维护本国利益
(一)组织保证和法律保证
(二)国际要求和国家实践
第五章国际资本流动格局下中国的选择:政策取向与金融思考
第一节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
一.政策制定与政策演变
(一)有关直接投资的监管政策
(二)有关外汇及其交易的监管政策
(三)有关外债的监管政策
(四)有关股票投资的监管政策
二.政策效果与政策取向
(一)政策效果的基本评价
(二)政策取向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与此相关的中国金融问题思考
一.加强与完善我国银行调控监管机制
(一)我国银行调控监管机制的历史演变
(二)目前我国银行调控监管机制的问题与方向
二.切实搞好国有商业银行相关改革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回顾
(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
(三)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
三.积极培育国内证券商以及机构投资者
(一)国内证券商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基本现状
(二)积极培育国内证券商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基本思路
四.尽快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理论内涵与辩证关系
(二)积极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
五.吸取国外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监管措施
(一)美国会计欺诈事件及其原因的简要分析—
(二)美国会计欺诈事件的市场反应及应对措施
(三)美国会计欺诈事件对完善我国证券监管措施的几点启示
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我国股票市场功能及其效果的简要分析
(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若干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