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另一端——揭开“原生艺术”的神秘面纱法国著名作家、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皮埃尔·若尔称他为“不由自主的画家”,而台湾作家、艺术家洪米贞在《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称其为“通灵画家的先驱”,这显然是不为大众所知的。事实上,雨果不仅画了一辈子的画,甚至可以说是与他的写作事业相平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还被冠以通灵大师之名。他作画时,任由超自然的力量牵引而进入恍惚状态,即兴地将墨色在纸上晕染开来,或再将纸对折按压以产生两边对称的图案,继之用画笔加以勾画,造成一种混沌迷梦的幻象风景,带有神秘、鬼魅的气味。这仅仅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一个小小的故事,在书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艺术世界更为神奇的一面。精神病人阿道夫·韦尔夫利三十年疯狂的创作生涯,玫瑰情人阿罗伊姿无望的单恋爱情,前卫艺术的催生者穆勒的活体雕塑,出生农家、迷恋火车的奥古斯特的木雕,心智发展缓慢、爱幻想的约翰·豪泽的铅笔裸女,行动迟缓、极其节约能源的丘德纳的魔术线条,通灵者拉斐尔·娄内的潜意识怪谈,黑色魅影一般的玛奇·吉尔的窈窕仕女绘画与刺绣,冷眼笑看天下事的迈松纳夫的贝壳面具,露天卖艺人斯科蒂的鱼鸟世界,菲利普·德赫的干马铃薯灵感,还有秘密创作长篇小说《不真实的王国》以及大量大幅水彩作品、死后才为人所知的亨利·达格,以及1996年受委托在亚特兰大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上制作一个高度超过三米的大型可口可乐瓶的想像力先生。书中的艺术家或由于疾病,或由于家庭的变故,或由于强烈的爱情、亲情,甚至仅仅是在路上踢到了一枚小小的石子,便突然生发了创作的欲望,从此开始在一种“原生”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作。“原生艺术”这个词对多数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但对其滥觞原始壁画、大型石窟等原始艺术、自发艺术当是有所了解。在文明发展初期,艺术创作尚未达到自觉的阶段,无意识、潜意识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不仅仅是精英的事情,而是具有普适性。《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就从原始艺术出发,从“原生艺术”(ART BRUT)一词的创造者让·迪比费为这一另端艺术所做的努力出发讲述了非主流、非学院的艺术创作。让·迪比费这位经营葡萄酒生意的法国人年轻时就读于著名艺术学校朱利安学院,与超现实主义的圈子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事业渐渐走上轨道之际,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精神恐慌使他重拾画笔,并意外在儿童画里发现一种似乎负载着某种难以言宣的力量与新东西的具象,由此走上这种力量探索之旅。他从普林茨霍恩的《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一书出发,参观访问了好几个地方的精神病院及其收藏,深深为那些精神病人的作品所震撼。他出版了《原生艺术笔记》,创立了原生艺术之家又很快结束,接着设立原生艺术协会后解散又再生,举办原生艺术展览,为原生艺术辩护,成立原生艺术收藏馆。经过长久的观察与思考,迪比费对原生艺术的定义逐渐成形并对其进行修正:“(原生艺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作品,素描、彩绘、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等。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最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腔滥调,而且作者都是默默无闻、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读《原生艺术的故事》,能明显感到其强烈的特点:一是作者并不是凭空或仅凭书本、史料编排出这些故事。作者旅居欧洲多年,走访参观了原生艺术收藏馆,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和图片甚至都是作者亲自采访和拍摄所得。所以这本书读来毫不乏味,而显得很是生动有趣;二是为了表现画作的细部,在版式上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四百来张图片,再加上近十万的文字,要浓缩在不到三百页的书中,确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细节之处的精彩极为引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表现了“原生艺术”的创作魅力。因此,在细细欣赏这些作品时,不能不感叹其强大的震撼力量,不能不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艺术的另一端,原生艺术默默地存在、发展着,不求引起世人的注目,但求满足对生命中自我艺术的追求,这是否是艺术更为真实的一面呢?而相比之下,西方艺术家对原生艺术更为关注,这反映了他们对人类艺术有更宽广、深入的理解。实际上,西方一些现代艺术大师,在创立自己的流派时,也强调无意识、潜意识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艺术的多彩与神秘有着更深层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