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文坛拨乱反正实录

文坛拨乱反正实录

文坛拨乱反正实录

定 价:¥24.00

作 者: 徐庆全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中共党史重大历史事件实录
标 签: 文艺方针 文艺政策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3027680 出版时间: 2004-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342 字数:  

内容简介

  对于文坛回春的历程,迄今尚无一本从实录的角度进行描述的专著问世。本书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以“纪事本末体”的手法,记叙了新时期文坛从文艺队伍建设到文艺方针调整等诸方面的来龙去脉,并实事求是地评述了其间所涉及的人物和重要事件。作者作为那个年代的“文学爱好者”,一直致力于收藏未曾刊布的文坛名家书札和档案材料,及对诸多文坛老前辈的采访,因而本书不但材料鲜为人知、丰富可信,而且也纠正了一些史实上的误传。请读片断:天安门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之所以被“四人帮”污蔑为“反革命事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诗歌以无比勇敢和智慧,表达了人民对“四人帮”的痛恨之情。翻案图穷匕首见,攻击总理罪滔天。青江摇桥闪鬼影,反罢河妖红霞现。这是北京崇文区化学纤维厂孙下懿写的一首诗,用“谐音”点了张、江、姚的名。诗一贴出,围抄的群众水泄不通,还写了许多“好!”“妙极!”“真好!”等批语。一首署名“新人”的诗《清明节呐喊》,诗中说:“今朝扫墓,变本加厉。言称破旧,用心何毒!‘电话通知’,诬人造假。‘遥瞧’无罪,总理有瑕?桩桩件件,有目共察。追根寻源,海辽两家。名利熏心,欲立自家。裹挟天子,以令万家。宁左勿右,一如林家。”这首诗把“四人帮”的野心和手法,揭露得淋漓尽致。传颂传抄者,络绎不绝。一首署名“心明眼亮细读诗,真名实姓一工作”的诗写道:“三人只是一小撮,八亿人民才成众。赫秃清江掀逆浪,敢反潮流碎资梦。”一首题为《愤讨》的诗写道:“浦江逆流滚,难阻巨舟航。宏桥将摇断,马卒陷汪洋。”这里的“宏桥将摇”,指的是王、张、江、姚四个人,“马卒”指的是马天水一类“四人帮”的党羽。而那首被作为“反革命”重要罪证的诗:“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就是在“豺狼张牙舞爪的时候,居然上去拔毛”的诗作。在那个阴霾的清明,“四人帮”所发动的“批邓击右倾翻案风”正如火如荼,而人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义凛然地向“四人帮”发出挑战。“谁反对周总理,和他拼到底。迫害邓小平,永远难得逞。”这是直抒胸臆的典型之作。而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这样感情的,在广场上多次出现。广场有个花圈的总理像下,人们用一根红头绳挂了一个玻璃小瓶,形象而机智地表达了总理和邓小平是一条红线的寓意。清明之夜,在这场伟大的运动被镇压前的几个小时,一张题为《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传单,贴到了纪念碑前: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一、七四年一月,江青扭转批林批孔大方向,把矛头指向周总理。二、七四年十二月,江青背着中央接见外国传记记者,诬蔑中央领导同志,在四届人大争当总理。三、七五年一月,主席识破了江青,按周总理的意图召开了四届人大,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四、七五年七月,毛主席批评江青,停止其在中央的工作。在周总理患病期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僵人民大快人心。五、最近所谓反右倾斗争,是一小撮野心家搞的翻案复辟活动。毛主席说:“翻案不得人心。”这些人翻历史的案成了过街老鼠。这张传单,以“文化大革命”中广为流传的“大事记”的形式,在为邓小平伸张正义的同时,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江青。传单一贴出,立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观看,不少人自告奋勇地为后面看不到的人高声朗诵,听众不约而同地爆发出阵阵叫好声。当年姚文元看到这个“大事记”后,在上面写上“邓小平就是这次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的批语,并将此材料作为将这一伟大的运动定为“反革命事件”的重要材料。

作者简介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留校后,因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其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于文化界,经过四年的采访和资料收藏,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并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一书。

图书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文坛回春的第一声号角
   1.1 天安门事件所引发的文学潮流
   1.2 文学潮流推动着对天安门事件的平反
   1.3 新华社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电讯稿发出经过
   第二章 解冻:拔乱反正的艰难步履
   1.1 教育战线对“两个估计”的否定,推动了文艺界的复苏
   1.2 带着枷锁的舞蹈
   1.3 解除“文艺黑线”论的枷锁,彻底否定《纪要》
   1.4 一个生动的事例:陈荒煤对《阿诗玛》的呼唤
   第三章 重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功过
   1.1 “两个口号”论争评价的几个阶段
   1.2 为“国防文学”正名
   1.3 冯雪峰“交代材料”:一石激起千层浪
   1.4 楼适夷为冯雪峰辩护
   1.5 吴奚如为胡风辩诬
   1.6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1.7 周扬与冯雪峰:“两只锦鸡”的故事
   第四章 文学艺术界的重组
   第五章 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第四次文代大会
   第六章 文艺政策的调整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