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女性痛苦的心理破茧历程,一位妻子和母亲发自灵魂最深处的生命呐喊!这本书可能不是为你特意创作的,但不同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开自己的影子和收获。感悟自我:人应当学会接纳自己,看重自己身上那些最贵重的品质,要把不完美之处当成是成长的机会,而绝不仅仅只是性格上的瑕疵。感悟事业:有些事本身并不难,而是做这些事的人,把它们想得很难。其实中蛤突破第一步,事情往往就变得简单了。感悟人生:能否看清世界,把握幸福,其实并不在于常识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他能否拥有积极的心态。感悟性别:我们应该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性别,因为性别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无权选择做男人还是做女人,但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感悟爱情:那些把爱弄得异常隆重的人,一定是还没有真正地相爱:因为没有爱的时候,你才会要求他很多,而且永远也无法满足,可一旦心中拥有了对他的爱,你就什么都不在乎了。感悟婚姻:人们常把婚姻比喻成围城、枷锁、坟墓,比喻成一顶帽子、一双鞋子……其实在我看来,婚姻更像是一双筷子,它使双方互相依偎,形影不离,尝尽人生百味,经历岁月风雨。感悟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它是那些过度庇护孩子的父母们亲手挖掘的。掉在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一个简·爱似的女孩,童年的寄养生活,给她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痛苦长斯困扰着她,直到她成为一个母亲,才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心理困厄,并开始了一段凤凰涅般的再生过程。在她个人成功自救之后,一种悟道者的觉悟与悲悯又促使她去关怀更多的仍处在不幸中的人们,为了这一追求。她孤身闯荡北京,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对一个个无助的母亲和无辜的孩子,她发出了泣血的呐喊……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密深刻地解剖着自己,在如泣如诉的反思中展示了一个问题女性的习灵破茧历程。其尖锐细腻的感悟,独具风姿的语言,自传体叙事风格,让本书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其灵魂挣扎的同时,也随之飘散出一缕缕特别的心灵清香,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一个女性最动人最隐秘的心理暗角,去一同感悟人生、事业、孩子、婚姻与爱情……作者简介:苏菁,女,1968年生,祖籍广东,后随父母迁入广西,曾经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自己医沼自己20多年,终于在做母亲的过程中走出心灵困境。2002年辞职来到北京,从心理咨询入手开始了对家庭与社会命运的探索……主编简介:王东华,男,1963年6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华东交通大学生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题《新大学人》(40万文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与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其主编及编著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超薄学习》,2001年及2003年分别被选作为全国妇联“世纪父母读书活动”和“学习型家庭读书活动”用书。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是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目录:序前言上篇我的第二次成长第一章处于困顿中的我第二章开始反思的我第三章我和丈夫的情感故事第四章拯救婚姻第五章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第六章成功的体验中篇人生的抉择第七章人生抉择的理由第八章家人的态度第九章初到北京第十章感受北京第十一章接触心理咨询机构第十二章心理危机背后的故事第十三章爱是永恒的主题第十四章难舍亲情第十五章知难而退第十六章感悟北京大钊课程第十七章关注现代家庭第十八章进退两难第十九章我已经没有理由放弃下篇我找到了“母亲”第二十章母亲教育是我无悔的选择第二十一章再坚持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