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 1
1.1.1 来自运营商的驱动力 1
1.1.2 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 1
1.1.3 新旧网络融合的需要 2
1.1.4 软交换的概念 3
1.2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3
1.2.1 相关协议的发展 4
1.2.2 软交换的标准化组织机构 6
1.2.3 国内软交换技术的研究进展 7
1.2.4 软交换的现状与市场分析 8
1.3 软交换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9
1.3.1 软交换的优势 9
1.3.2 软交换技术待研究的问题 10
1.4 结论 12
第2章 软交换技术 13
2.1 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 13
2.1.1 软交换总体网络框架 13
2.1.2 软交换与H.323网络互通的网络框架 14
2.1.3 软交换网络与PSTN/ISDN互通的网络框架 15
2.1.4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VoIP网络结构 16
2.1.5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VTOA网络结构 17
2.1.6 软交换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络的比较 18
2.1.7 软交换技术方案与现有H.323方案的对比 19
2.2 软交换设备的接口协议 21
2.2.1 H.248协议 21
2.2.2 MGCP协议 22
2.2.3 H.323协议 23
2.2.4 SIP协议 25
2.2.5 BICC协议 28
2.3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与功能 30
2.3.1 特点 30
2.3.2 软交换设备的主要功能 31
2.4 软交换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34
2.4.1 软交换网络与IP电话网(H.323体系)的互通 34
2.4.2 软交换网络与SIP网络体系的互通 38
2.4.3 软交换网络与现有智能网的互通 41
2.5 软交换的业务 45
2.5.1 基于软交换的业务总体框架 45
2.5.2 提供的业务 48
2.6 媒体网关 53
2.6.1 媒体网关与信令网关在软交换网络体系中的位置 53
2.6.2 媒体网关的种类 53
2.6.3 媒体网关的功能 55
2.6.4 主要的消息流程 58
2.7 信令网关 61
2.7.1 信令网关的组网 62
2.7.2 信令网关的主要功能 64
2.7.3 七号信令网与IP网的互通 65
2.7.4 信令在ATM承载与IP承载间的互通 68
2.7.5 信令网关的信令协议 70
2.7.6 信令网关上的消息封装过程 79
第3章 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实现 82
3.1 软交换技术和3G网络的关系 82
3.1.1 R99阶段的组网 83
3.1.2 R4阶段 84
3.1.3 R5阶段的软交换网络 85
3.2 支持移动业务的软交换技术 87
3.2.1 移动和漫游 87
3.2.2 虚拟归属环境 87
3.2.3 向IPv6演进 89
3.3 3GPP R4移动软交换系统网络架构 89
3.3.1 3GPP R4阶段移动软交换系统总体框架 89
3.3.2 移动交换服务器作为端局 90
3.3.3 移动交换服务器作为关口局 90
3.3.4 移动交换服务器作为长途汇接局 90
3.4 移动软交换的功能 91
3.4.1 移动性管理功能 91
3.4.2 安全保密功能 93
3.4.3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93
3.4.4 VLR功能 96
3.4.5 其他功能 97
3.5 移动软交换设备的逻辑接口 98
3.5.1 Nc接口 98
3.5.2 Mc接口 99
3.5.3 Nb接口 100
3.5.4 移动软交换网络与七号信令网及其他网络互通的接口 103
3.5.5 其他接口 104
3.6 移动媒体网关 105
3.6.1 移动媒体网关的一般功能 105
3.6.2 承载控制过程 106
3.6.3 媒体流操作过程 107
3.6.4 媒体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过程 109
3.7 典型呼叫处理信令流程 109
3.7.1 呼叫建立 109
3.7.2 呼叫清除 111
3.7.3 切换/重定位 112
3.7.4 基于隧道的承载建立 114
3.8 移动与固定网软交换技术的差异比较 117
3.8.1 移动与固定网软交换设备的特征差异 117
3.8.2 移动与固定网软交换在接入方面的差异 118
3.8.3 移动与固定网软交换技术在协议方面的差异 122
3.8.4 移动与固定网软交换技术在资源控制模型方面的差异 124
3.8.5 移动与固定网软交换技术在媒体网关方面的差异 126
3.9 基于2G/3G平滑演进的移动核心网软交换解决方案 130
3.9.1 软交换技术在2G中的应用 130
3.9.2 软交换设备在核心网的演进模式 131
3.9.3 Tandem应用模式 131
3.9.4 GMSC应用模式 132
3.9.5 VMSC应用模式 133
3.10 小结 134
第4章 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软交换系统 136
4.1 发展背景 136
4.1.1 软交换机促成IP语音业务 136
4.1.2 处理实时业务 137
4.1.3 多种方法保证服务质量 137
4.2 软交换网络如何实现多媒体业务 137
4.2.1 软交换网络和视讯网互通方案 137
4.2.2 面向下一代网络 139
4.3 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软交换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139
4.3.1 多媒体业务 139
4.3.2 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 140
4.4 RTP 142
4.4.1 RTP的作用与功能 142
4.4.2 RTP要求 143
4.4.3 RTCP包的使用 145
4.5 多媒体软交换系统 145
4.5.1 基本功能 145
4.5.2 MC的功能 146
4.5.3 MP的功能 147
4.5.4 多媒体服务器 148
4.5.5 多媒体终端 149
第5章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 152
5.1 NGN技术 152
5.1.1 NGN的由来 152
5.1.2 NGN的概念 154
5.1.3 网络理想模型与NGN 156
5.1.4 NGN的特点 159
5.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的组网技术 160
5.2.1 组网原则与应该考虑的问题 160
5.2.2 引入软交换设备后的组网方式 161
5.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的路由 163
5.2.4 软交换设备的异地容灾 165
5.2.5 软交换网络中的信令网关 166
5.3 Parlay API 167
5.3.1 Parlay API特性 167
5.3.2 Parlay API在网络中的位置 168
5.3.3 Parlay API体系结构 169
5.3.4 Parlay API提供的业务 170
5.3.5 Parlay业务应用例子 170
5.3.6 呼叫控制服务能力 171
5.3.7 业务支撑环境 173
5.3.8 研究Parlay的意义 176
5.4 NGN的发展 176
5.4.1 NGN的演进路线 176
5.4.2 NGN的现状 177
5.4.3 中国NGN的发展 177
5.4.4 下一代的服务 180
5.4.5 结论 182
第6章 软交换技术的企业解决方案 183
6.1 华为公司的解决方案 183
6.1.1 基于软交换技术综合网络平台 183
6.1.2 U-SYS NGN解决方案 183
6.2 中兴公司的解决方案 186
6.2.1 软交换体系结构 186
6.2.2 商用实例 188
6.3 北电网络公司的解决方案 191
6.3.1 Succession解决方案 191
6.3.2 北电网络的NGN方案 193
6.4 法国阿尔卡特的解决方案 193
6.4.1 NGN C4方案 194
6.4.2 NGN C5方案 195
6.4.3 试验网 196
6.5 美国冠远(Clarent)的解决方案 196
6.6 3COM公司的解决方案 197
6.7 美国朗讯的解决方案 200
6.7.1 朗讯ESE/VSE功能介绍 201
6.7.2 ESE/VSE的提供的应用 203
6.8 西门子的解决方案 205
6.8.1 SURPASS解决方案 205
6.8.2 设备应用情况 206
6.9 凯门公司的解决方案 209
6.9.1 系统介绍 209
6.9.2 NGN软交换平台OpenCA 209
6.9.3 NGN业务平台OpenSN 209
6.10 UT斯达康解决方案 210
6.10.1 软交换系统mSwitch 210
6.10.2 NGN解决方案WACOS 212
第7章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及案例 214
7.1 概述 214
7.1.1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应用 214
7.1.2 软交换技术的典型应用 218
7.2 骨干网的应用方案 220
7.2.1 长途汇接局的骨干网应用方案示例 220
7.2.2 C4 VoIP的骨干网应用方案示例 222
7.3 在接入网的应用方案 223
7.3.1 中兴移动软交换城域网方案及应用 223
7.3.2 华为U-SYS NGN接入层解决方案 227
7.3.3 西门子针对大客户的本地接入解决方案 228
7.4 在专网和行业用户的应用方案 230
7.5 在企业网的应用 231
7.5.1 凯门的企业IP长途电话应用方案 232
7.5.2 华为的集团用户分组语音解决方案 233
7.6 3G核心网应用方案 234
7.6.1 华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WCDMA核心网 234
7.6.2 UT斯达康的Moving Media 核心网 235
7.7 多业务应用方案 236
7.7.1 华为的IP Centrex业务 236
7.7.2 凯门的IP会议电话业务 237
7.7.3 UT斯达康软交换系统增值业务 237
第8章 软交换试验网与测试 240
8.1 国内外软交换试验情况 240
8.1.1 国外软交换实验的情况 240
8.1.2 国内软交换的实验情况 241
8.1.3 实验网工程的结论 246
8.2 联通软交换网络试验模型 246
8.2.1 联通软交换网络试验模型的网络结构 246
8.2.2 软交换网络试验要求提供的业务 246
8.2.3 试验内容 247
8.3 卫通软交换试验网 248
8.3.1 软交换试验网络建设目的 248
8.3.2 试验网建设范围和提供的业务 248
8.3.3 试验网网络组织方案 249
8.3.4 业务实现方案 252
8.3.5 试验网工程设备配置 259
8.3.6 运营支撑系统建设方案 259
8.3.7 试验网建设后的测试内容及步骤 259
8.4 软交换的测试 261
8.4.1 测试环境方案 261
8.4.2 测试仪器 265
8.4.3 测试项目 265
8.4.4 测试方法举例 267
缩略语 272
参考文献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