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阎锡山传》试图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中国素有写史的传统,尤以纪传体方法遥领世界史学之先。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即采用纪传体体例。《史记》开创的“实录”风格,“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史家所称颂、所继承。由《史记》起,“实录”一直是优秀史学著作的传统风格。其特点:一是文风平实,二是不随意评判。也就是说,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轻易下断语,“因为真实的历史总比我们能认识到的要复杂百倍”。所以,无论是记述历史事件,还是研究历史人物,都应该以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为借鉴。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二十年来,有关阎锡山的专门著作出版了不少。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阎锡山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描述和评价。然而,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由此引发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中的一些结论,诸如“辛亥革命后叛变革命”等,都有失偏颇。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人云亦云;二是仍然不能摆脱“左”的思维定式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