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一书着意阐发了作者的独特语境观之后,紧接着论这了西方语用学界也只是近年才提出来研究的热门话题:话语标记语或语用标记语。作者将话语标记语视为汉文化语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了这种语用现象的功能、类别,并通过一个翔实的附录具体地分析了五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实例,其中内容隽永、实用,颇具启发性。本书紧密结合汉文化和汉语语用特点来谈语用学理论,将普通语用学理论与汉语文化糅合在一起来讨论汉语的语用问韪。本书还有作者自己的心得和创见。刘伯奎,1948年出生,祖籍安徽萧县。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获评外国文学副教授,1999年获评应用语言学教授。1984年起开始汉语口才交际训练实践与理论体系的创建研究,至今已出版《辩论学》、《口才与汪讲技能训练》等专著和教材多种,发表文学研究论文、翻译英语小说等已达200余万字。现为上海科技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本书是刘伯硅教授20年来在从事口才交际技能训练与理论创建研究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民族文化与语用研究多年的结晶。本书以汉语在口语构成方式、口语交际形式,以及如何适应汉民族生活交流等方面所形成特点总结为起点,以汉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特点为研究背景,同时以中外文化与语用特点的对比分析为交叉参照,展开汉语文化语用的多角度、综合性论述。书中关于交际场合六大分类的阐释、交际语用规则的确立、汉语标记语的文化含义,以及怎样实现言语交际中的语境调控与语用保证、怎样把握语用差异与语用冲突等等。作者均有不少独立的见解。本书理论系统,叙述全面,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并且尽量用史实、事例交叉映证。这是一部研究汉语语用的学术专著,又可视为一部了解汉民族文化与汉语语用的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