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的沉浮
1956年春,在长白山区的通化首次发现了被当地人叫做“万发拨子”的古代遗址,遗址被考古学家认定为是距今3000年前青铜器时代的村落,有22座不同年代的古房址.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东北的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五
千年文明史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章近代东北——一部屈辱血泪史
1857年6月,穆拉维约夫在黑龙江左岸和乌苏里江右岸的中国领土上建立军人村屯和移民屯垦,公然设置了以庙街为中心的“东西伯利亚滨海省”,还设置了行政机构和军事统辖机构.1894年,日军渡过鸭绿江,攻入
中国境内.占大连.旅顺.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二月,爆发了以东北地区为战场的日俄战争,两个侵略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大打出手,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腐败的清廷却宣布“严守中立”.
一.张作霖:从“赤脚兽医”到“东北王”
张作霖于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于海域县西小洼子村.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张作霖在清军将领宋庆毅军队里面的马队当兵,不久升为骑兵哨长(相当于排长).袁世凯上台成为临时大总统后,封张作霖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世凯又任命张作霖为第27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军衔.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从北京返回东北的路上行至皇姑屯,被日本特务在铁路上安放炸药炸死.
二.张学良的“东北新政”
张学良不但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常以“国难家仇,丛集一身”的话来提醒自己.因此对日本人十分反感,并且态度坚决地拒绝与日本合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国会,宣布“易帜”,服从南京政府,同时就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之职.东北各地,一时之间处处高悬青天白日旗.在电信.外贸.吸引华侨投资方面张学良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张学良亲自驾飞机从沈阳到营
口送邮件,开中国航空邮政事业之始.
三.历史的转折——被遗忘的中东路事变
1929年10月12日,著名的三江口中苏海战爆发,又称同江之役.凌晨5时,苏军出动飞机25架.军舰10艘.装甲炮车40余辆,后又增派骑兵约800余名.步兵3000余名,向同江的中国军队进攻.双方激战至午后3时,同江县城失守.此战役中国海军江防军全军覆没.
四.丑态百出的“满洲国”小朝廷
几栋小楼的门檐上用水泥嵌上“中和门”,“承光门”,“勤民楼”,“缉熙楼”等字样,字体小得让人难以看清.那畏葸之状,使人想起祭奠死人时的纸扎的牌坊和彩纸糊的亭阁.皇后婉容深感宫廷寂寞,和侍卫官私通,生了一个私生子而东窗事发,婉容被幽禁在吸烟室里,每天要吸二两鸦片,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成了疯皇后.傀儡皇帝一心想“办公”,但是却“无公可办”.他的惟一“公务”就是在各种文件上签字,盖上“玉玺”,帮助日本人压榨老百姓.
第二章全国人民感谢东北人
东北成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后方.武器.军火弹药.粮食等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方.淮海战役结束后,一位中央领导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但是小车上满载的是来自东北的大豆高梁,和大连的兵工厂生产的炮弹.
一.肩负重担的“共和国长子”
解放以来,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东北的钢铁.石油.木材.煤炭.电力.粮食等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他们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台火车头,第一只晶体管,第一块水晶玻璃,第一根尼龙纤维.知道为什么我们经常把“尼龙”又叫做“锦纶”吗.就是因为中国的第一根尼龙丝是在东北的锦州生产出来的,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
二.大庆油田给中国人的政治信心
1959年9月26日,那个在每个人心中期盼已久却又遍寻不着的大油田终于露出了端倪:黑龙江大同镇的松基3号井出油,黑色的工业油流汹涌喷出.这一天便是大庆油田的生日.
三.中国汽车:从“解放”到“红旗”
1956年7月14日的上午8时,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连续开出12辆墨绿色的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批国产汽车.一个星期后,这12辆“解放”又浩浩荡荡地开上大街,长春市市民披上节日盛装涌上街头,整个城市成为红旗的海洋,五彩纸花铺天盖地.
四.东北军工企业是强大国防的基础
我国第一个军工企业是李鸿章创办的.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主要生产炮弹和步枪子弹.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大口径炮弹在市场上要卖
到30两银子,一万发步枪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送给洋人?
五.中国钢铁工业的孵化器
鞍钢是解放后最早恢复生产和建设起来的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解放时残存的设备能力仅为年产铁50万吨.钢58万吨.钢材21万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8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翌年7月9日在废墟上开工,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
六.火车跑得快,全靠东北车头带
巨龙型机车,东风型内燃机车,东风5型电力传动调车内燃机车,东风6型货运内燃机车,东风10D型调车机车,这些第三代交直流电力传动内燃机车,为实现铁路“重载提速”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篇痛苦的反思
以前提到东北的工业时,时常可以听到“中国最大”.“中国最早”之类的修饰语.但是,如今提到这些荣誉时,只能使用过去时了.在重视效率和市场原理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东北地区开始走向衰落.人们现在只是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东北三省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生产步履维艰,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的一系列现象称作“东北现象”.
第一章东北人的失落
东北老工业区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退去了光环.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两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两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六省市的平均值相当,现在为其46.2%,人均GDP仅是上海的1/4.“东北虎”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处于下风.
一.东北被谁抛弃?
有一个7000多人的大企业,在国有企业的机制下难以运转了,便想到了招商引资,但当外商前来考察的时候,提出了一套人家自己的管理办法和用人办法.但是政府部门却不干了: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就这用人的
事情得我们管,2000多科长.处长以上级别的人,都是国家的干部,都下岗了,让我们怎么办?
东北人什么时候才会真的着急,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着急呢?
二.被关进计划经济笼子里的“东北虎”
由于计划经济早就深深地植根于东北的沃土之中,“东北虎”被关进严格的计划经济的笼子,牙齿和利爪都没有了用途,已经退化了.而现在,动物园养不起这些猛兽了,就打开了笼子,对它们说,你回到山林里自己去施展吧.
第二章计划经济最严格的地方
计划经济的最大障碍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按照计划.但是安排计划的部门不可能计划一切经济活动.计划只能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限制消费需求,甚至限制所有的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需
求.老天爷不会按照计划刮风下雨,你的计划是空的.
一.都是“计划”惹的祸
在1958年,一个人民公社的“发展计划”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条就是,要在几年内使每个生产队都拥有一匹马,几头牛,几辆板车一就是那种有两个胶皮轮子的人力车.而同时国家计委的领导在计划“大跃进”和“放卫星”,计划在15年内赶上英国.
二.“计划之手”与“市场之手”的较量
当时日本只想卖给中国现成的电冰箱,并不愿意把制造技术卖给中国,所以日本的电冰箱技术生产线要价非常高.而意大利默洛尼公司的价格比较便宜,一条冰箱生产线大约200~300万美金.当时制定的省级引进的审批权限是300万美金以下,超出300万美金要经过中央部委的批准,意大利的阿里斯顿生产线价位正好是省级政府可以做主,有权力决定的范围.
三.技术交流进步的“隔离墙”
红外线照相机本来是典型的军事技术,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暗中的物体图像,军事上叫做“夜视镜”,是当今美军不可或缺的基本装备.但是这个技术在医疗技术上有了光辉的应用,外科医生利用红外技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血管里面血液的流动情况.这给外科医生作复杂的心血管手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对东北的恶劣影响
“文革”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现在,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为有动辄被骗被坑破财乃至倾家荡产之祸.东北在处理“下岗失业”的问题时,难度也特别大.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普通的工人.干部和工厂高级管理人员,工人和政府官员,相互之间严重缺乏信任,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对立,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每况愈下的“国家队”
厂长生产的“产值”高,升官走了.接任的厂长任凭上届厂长的“产值”堆在仓库里,不闻不问.谁处理就会在谁的任期内账面出现大窟窿.不处理,“产值”就在仓库里存放着,哪怕产品坏了烂了,也一直会一分不少地值那么多的钱,尽管钱只是在账面上.
一.大汉朝的“国有企业”
清朝仍然设有专管“盐务”的高级官吏,并且由皇帝亲自下文件任命.《红楼梦》中的第二回就写道: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皇上亲自任命他为江苏盐政管理局局长.“江苏盐政”是清代管理盐务的最具实力的一个地方机构.是清代官场里面的一个“肥缺”.
二.国有企业是不是该收摊了?
“长春拖拉机厂要破产重组了.”在长春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办公室里,公司董事长柳宝祥一脸沉重.他们生产的拖拉机不适应市场需求,银行债务高达7亿元,加上人员包袱过重,想开发新产品却没有资金,不得
不申请破产.
第五章为自己花别人的钱——某些国有企业的“花钱心理学”
花钱是一种消费行为.花钱的方式是由钱的来源和数量决定的,也就是要看花谁的钱,可以花的钱有多少!钱不是自己的,自然不心疼,事情不是自己的,自然不操心.这时,花钱可能漫无目标,就会导致大量的,甚至骇人听闻的无谓浪费.
在北京顺义区牛栏山镇的一家编织厂里的一块空地上,整整齐齐地排放着2阗辆前苏联生产的卡摩斯型号的重型翻斗汽车.这些翻斗汽车的外表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从车窗看进去,里面还是崭新的.停车场的人员说,找不到车的主人,也没有人再关心这些车.如果这些车再卖不出去,不要多长时间,这些价值几千万元的重型翻斗车将成为一堆废铁.
一.片刻为王的贪官心态
部长夫人说:“今天,我丈夫是部长,我们什么都有.而明天,他到部里去就可能发现他不是部长了,一切都翻了过来.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就会从报纸上读到自己不是部长的消息.他什么也不是了.所以,只要还有可能,我就想使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得到保证,从过富日子转向过穷日子难啊!”套用中国官场的话来说,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二.名目繁多的“大检查”
领导来了怎么办?赶快安排住酒店.住下以后怎么办?恭请领导赴酒宴.酒宴以后怎么办?舞厅里头转一转.转过以后怎么办?桑拿浴里涮一涮.涮过以后怎么办?叫个小姐按一按.按过以后怎么办?你爱咋办你咋办.领导要走怎么办?算账自有“接待办”.算账以后怎么办?行李箱里要装满.
三.驾驶员的幸福生活
本无限责任公司招聘驾驶员.要求: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坚决服从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没有艾滋病和萨斯病,每月基本工资5000元,月奖.季度奖.年终奖.特别贡献奖除外,并且按照级别发给生活津贴和年终奖.本公司郑重承诺:公司尊重驾驶员的基本人权尤其是生存权.汽油不限数量,轮胎任意领取,维修费以及汽车备件凭税务发票或者收据实报实销.
第六章全世界流行“大企业病”
有一个高高在上大权独揽的人.他集无能.贪婪与嫉妒于一身.这个人不光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里什么也干不好,还紧紧地抓住要害部门的大权不放.他总是排斥一切能力比他强的人,也总是反对任命或者提升任何在
将来可能胜过他的人.如果第一把手是二流的,他会想办法让他的属下是第三流的水平.二流的领导给三流的下级作指示,只能提出较低的要求和无用的措施.而三流的人会找来四流的下级.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展开
一场比愚蠢的竞赛,大家都装得比实际上更没有头脑.
第七章给国有企业把把脉
一.三大毒瘤:职务消费.机构臃肿.恶意经营
有经济学家戏言:“世界上最廉价的企业家在中国,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家也在中国.”总经理跳一晚舞就花费3380元,一个澡就洗掉2400元,班子必须是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一位精通营销,一位精通管理,一位精通财务,一位精通技术.按照帕金森调侃的说法,“第五位什么也不会”,就只好派他去当总经理,有时兼任董事长或者党委书记.近年来的时髦称呼是首席执行官,英文叫做“CEO”.
二.恶意经营中的集体道德败坏现象
发生恶意经营行为的原因,人们常常把它们归结为这些经营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好.当恶意经营只是个别企业中的偶然现象时,可以说这是个别人道德败坏的结果.但当恶意经营大面积不断出现时,就不能再把它看
成只是个人道德问题,而必须承认这种普遍现象的出现有着某种更深层的根源.
三.谁来为百万失业人员埋单?
原来的那种国企,就是制造失业人员的最大来源和罪魁祸首.扭曲的体制.拙劣的管理.“大锅饭”的习惯,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的捣鬼,必然造成了这些国企效率低下而冗员极多,这个事实早就已经被解放几十年来的实践所证实.所以,原来的那种国企越是多,下岗工人就越多,越是拖延改革,下岗问题就越是严重.
第三篇观念的碰撞
现在我们熟悉东北和东北人,远远要超过其他省份的人.提到大东北,人们产生的联想往往是足球,还有为国争光的马家军.当然还有黑烟囱.大棉袄,二人转,还有“翠花儿,上酸菜”.在中国,也只有东三省的人,即使不同的省份也互称为老乡,他们乐呵呵地使用一个共同的称呼——东北人.东北的各民族总体上是优秀的,和其他地方的人比起来,他们毫不逊色.
第一章用什么敲响“振兴东北”的战鼓
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擂响了“振兴东北”的战鼓.但是如何振兴,却是个严峻的挑战.东北经济地位的衰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东北已经错过开放的第一班车,现在要乘上“特快”才可以追上去.
一.振兴东北,众说纷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地区经济专家丹尼尔·罗森(DanielRosen)认为,引进市场机制是振兴东北的惟一途径.罗森博士说:“问题是,政府计划控制东北投资,这就是这个地区今天不发达的原因.所
以很难理解如何才能通过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来解决原本就是由政府控制所引起的问题.”
二.腾飞的翅膀是沉重的
有一首民谣说:“广东人,墙上没有门,想法开个门,浙江人,墙上有道缝,就能变成门,江苏人,原是单开门,扩成双开门,安徽人,明明有个门,没人敢进门,东北人,国家给个门,派俩人把门.”
三.东北的某些“项目怪圈”
外国人一走,设备就停了.之后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的进行技术改造,机器拆了又装,每一次都是没生产多长时间,机器又趴窝了.有人之所以热哀于上大项目,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晋升的政治资本.还有些人则以考
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为名,耗巨额公款全球旅游.
第二章首先要改变谁的观念?
首先要改变的,是政府的观念,是政府包办一切的观念,是政府领导企业,管理企业的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用严格的行政手段管理企业,可以说是“管得宽,管得死,管得乱”.
一.我有病,你吃药——透视东北某些“官本位”现象
“官本位”的观念对东北人的心态影响是相当大的.“官本位”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唯上”,以个人的仕途升迁为第一要务,漠视来自基层的声音,对民情视而不见.“上头”总是对的,问题一定是出在“下面”.人们都不去考虑劳动致富,都考虑去托门子.找关系,设法当个小官,因为这种人有地位有收入.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这种危害是不可想象的.
二.酸菜不能天天吃——普通群众也要改变观念
有人说,那时候“虽然工资低,生活水平也低,什么都买不到,但是心里踏实”,不会有朝不保夕的感觉.还有人对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精简冗员的改革机制心里有看法,说,现在是两个人的活一个人干,结果是累死一个,饿死一个.
三.温州人再闯关东
跟所有“打工仔”一样,王鹏从江苏买来“镜片镜架”,装进一个大的大蛇皮口袋.他当然不会乘卧铺,上车后挤进车厢经常没有座位,就挤在车厢过道里.就算列车不晚点,他也要一直蹲够48个小时才来到长春.温州商人很有钱,但是他们的钱不是从家里带来的,他们来到东北的时候大多数人两手空空,并没有钱.他们的钱就是从东北人手里一分一分地赚来的.
四.从审批经济到监督经济
只要有行政权力介入经济活动,就会出问题.要么是限制了经济的活力,要么出现腐败——比如“寻租”现象.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或者收了好处也不办事的怪现象.
五.“执法经济”的终结
执法人员示意他停车,对他实施处罚50元.这个驾驶员因为长途跋涉车停下来以后,先去方便方便,结果回来的时候执法人员就不高兴了,说,谁让你去方便,罚100元.司机求情说:罚50元,咱错了.结果咔一下就
罚100元了,如果司机再一说,就变成200元了.
六.“酒类管理办公室”该醒醒酒了
郑州市的两级“馒头办”曾经为了争夺市场管理权而大打出乎,名扬全国.但是这些“办”在市场经济面前,虽然也曾经权倾一时,但是终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个个退出了历史舞台.2001年4月,也就是我国
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7个月之前,郑州市宣布撤销“馒头办”.地方保护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它除了滋生腐败以外,还造就了一个病态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就是“诸侯经济”和地方破坏主义,它最终会使整个
经济遭致损害.
第三章市场经济呼唤诚信政府
计划经济的一大特征是,政府政策不明确,不稳定,不连续,法律不健全,“潜规则”大量地存在.而且复杂多变,因人因地而异.这些因素,不但使得熟悉情况的本地人摸不到头脑,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更加是步履维艰.
一.赵友山:从天堂到地狱
多年来,在这样一种不公平.不对等的市场环境里,居然仍有一部分社会批发企业生存了下来,并且有设施.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因此,如果还是千方百计想把剩下的社会企业也挤垮的话,那就大说不过去了.而且,以政府这样对待民营企业的态度来看,东北如何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呢?
二.丁玉芝:贪污被判,厂长被免,书记照干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原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市机械冶金工业局是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是代表政府说
话的,他们所说的这些话,如何取信于民?如何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
三.管好那只“闲不住的手”
作为中国商业巨头之一的南京苏宁电器集团,进入东北投资可谓一路不顺.苏宁电器集团是1990年创建的民营企业,在全国拥有三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2003年10月,苏宁集团开始决定对东北地区进行投资.没有想到的是,苏宁电器在东北的投资竟然吃了“闭门羹”.
四.史玉柱和孙大午:不同的遭遇
史玉柱是幸运的,珠海的警方没有以任何罪名逮捕史玉柱,结果他在几年以后东山再起.看来,孙大午没有史玉柱幸运.为什么政府要忽然想起追究孙大午七八年前就开始做的事,对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痛下杀
手”.难道没有比逮捕人更好的解决办法吗?这就是“投资软环境”的问题.
第四章不在“开发”,在于“转型”
民营企业并不奢望也不需要特别的“优惠”,也不要求政策向他们“倾斜”,只要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把他们打入另册加以歧视就可以了.我们可能看到,几年后,没有多少人再会关注国有企业改革这个问题,因为国有企业可能对中国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再起决定性影响了.
第五章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检验出真假“企业家”
在行政垄断权力的保护下,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企业家”是很难被辨别出来的.尽管张家口卷烟厂在1981年到1997年被李国庭.冯季玲等人齐心协力地贪污了几千万,违纪金额达4.6亿,但是似乎丝毫没有影响这家国有企业“大踏步前进”的步伐.如果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的条件,石永阶根本无法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他将会永远戴着“无能厂长”的帽子而蒙羞.石永阶领导的“防爆器材厂”破产了,但是石永阶是真正的“企业家”.
第六章它山之石: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造
和我国东北的大型国有企业相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也先后产生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大量冗员,浪费严重的问题.许多国家里的国有企业已经濒临破产,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
一.英国:“夕阳产业“换代
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最为核心的改革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干预被转让企业的运作和监督,而以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运作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渊源.在企业转让后,会很容易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负责国有企
业管理的人员,并不具备在新环境下进行管理所需的技巧.这是英国改革给出的一个重要教训.改革可以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改革越彻底,回报也越大.
二.日本:对“老爷”铁路和“小姐”邮政的改革
日本铁路民营化改革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维持运费不涨的情况下,各公司都发挥各自特点,适应不同的需求,保证了较高的服务质量,取得了稳定的经营收益.“邮政厅”是日本政府里相当于“副部级”部门.为了
“扭亏增盈”,日本邮政厅计划在5年内裁员10%,以加强竞争力.邮政厅官员说,这次裁员的总人数约为10000~14000人,裁员的百分比超过10%.改革以来,日本的邮局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邮局已经从“衙门”变得像个企业了.
三.美国:“锈带复兴”
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逐渐衰败,工厂倒闭,失业严重,工业设备锈迹斑斑,被形象地称为“锈带”.
第四篇辉煌的前景
东北是“全亚洲最富饶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金戈铁马,驰骋万里的“龙兴之地”.是一百多年前,吸引百万山东.河北破产农民背井离乡,前来实现“淘金”梦想的“关东”.东北三省的地理条件并不亚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东北有着东部沿海不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第一章振兴东北要实施“三大战略”
东北要振兴,不是仅仅要振兴老工业基地,而是要以振兴东北的工业为主导,实行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这就要按照党中央的决议精神,实施“三大战略”:一是全方位开放战略,二是“地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三是人才战略.
一.全方位开放战略是前提
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把一切生产资料收为全社会所有,这是作为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第一个行动,同时这也是它的最后一个行动.”企业应该由谁来办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应该由“自由人联合体”来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应该要“民办”.“个人办”.“私人办”.或者“私人联合办”.这恰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私有制经济”,或者说是“民营经济”.
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是重点
“地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正好可以弥补东北自然矿产资源的不足.大兴安岭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对于“振兴东北”.开发大西北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大兴安岭品种齐全的煤.非金属.以及锗等稀有分散金属矿产对于东三省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互补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交通的角度来看,这一地区与东三省的联系都是十分密切的.
三.实施“人才战略”是关键
古人讲,为政之要,贵在用人.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也就是说你有杰出的人才,才能干出杰出的事业,干出了杰出的事业,你才能有杰出的成功效果.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
诚先生统领的长江实业(集团)公司,所有行政人员和非行政人员,在过去20年内,变动是所有香港大公司中最小的,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流失率更是低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嘉诚先生自我“揭秘”说:他的法宝就两条,“第一给他好的待遇,第二给他好的前途”.
第二章振兴东北,时机已经成熟
一.“振兴东北”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东部人为东北重振而高兴的同时,一种忧虑也出现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会不会对“珠三角”构成威胁?东北人会不会争抢东部沿海人的“奶酪”,东部人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东北振兴吗?一位老铁路工人
说,不用看,只要听到列车驶近的声音,就知道是进关的车还是出关的车.进关的车都是满载,机车的隆隆声坚实而沉重.
二.陆海大通道拉动东北经济
一条把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区域直线连接的南北大干线,正在不被外界注意的状态下紧锣密鼓地筹建.这条铁路北起哈尔滨市,利用既有的哈大铁路至大连,新建大连至烟台海上轮渡,跨越渤海海峡抵烟台,再利用既有的蓝烟铁路至蓝村,新建蓝村至江苏新沂铁路.新沂至浙江长兴铁路,南端止于浙江长兴,总长约2200公里.纵贯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6省,总投资接近300亿元.
三.台商们早就跃跃欲试
这些来自祖国宝岛的商人,对大陆的辽阔表示吃惊,“祖国大陆实在太大了”.东北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广阔的内销市场,土地价格较低,人才素质较高且相对价格低廉.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和台湾两地语言相近,容易沟通,加上东北人豪爽不排外的性格,外来人员与当地人更能友好相处.
四.东北地区已经吸引了“韩日”资金的目光
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面朝海外,连接俄日韩等诸多国家,并与各国有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这种联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商业机会.东北地区就自然会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桥头堡”,“桥头堡”的地理优势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
五.欧美跨国公司热情高涨
美国国际商业发展公司是专门为美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投资咨询的企业.据该公司不久前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针对美国企业投资中国东北的热情,对于外商投资的实质操作给出详尽的分析.专家建议,
东北地区应该按照“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建设模式,依照轻重工业门类,因地制宜的建立制造业生产中心.
第三章大有用武之地的民营企业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可以证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社会条件下,商人都是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东北人并不是天生的不会经商,现在东北人在南方沿海地区,甚至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
一.民营企业撑起一片蓝天
由于当时民营经济在社会的地位还没有明确,许多干部首先在思想上就接受不了.就连“民营经济”这四个字,有的人都不接受.有些情绪激动的群众甚至喊出了“宁做国有企业的鬼,也不做私人企业的人”的口号.改制的阻力之大,大得令营口市的领导难以想象.
二.发展民营经济最现实的意义
看看浙江,看看民营经济活跃的温州,那里的地方政府似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就业的压力,因为当地一直有着自谋职业.创业生存的传统.而且温州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了大量外地
的就业人员.在美国,有2/3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小企业创造的.失业人员走向小企业.自己兴办小企业已成为美国近年来就业市场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时期,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就是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然后分配到某一个“单位”当干部.一旦当上干部,尤其是政府的干部,最不济的也是一辈子有了铁保障.千军万马都挤上了这一条“独木桥”,但是大部分人是挤不过去的,只好退而求其次.
四.民营经济把“奶酪”做大
市场经济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为几乎一切人提供发展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有一个目标,再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
空间.在计划经济里没有位置,微不足道的商品和服务,比如蜡烛.纽扣.馒头.擦皮鞋等,都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做成一个大“奶酪”.东北人把“奶酪”做得越大,东北人距离全面小康就越近.
五.民营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
曾几何时,中国的经济界有一种深沉的担忧,在企业界极具影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一次讲演中说过这样的话:“在欢迎巨大外资的同时,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一丝悲哀,因为捆住了私人企业的手脚,才使得外资大规模进入.未来中国市场的情况将是怎样?我个人不是非常乐观.我们看中国经济主体的时候,发现真正主导中国经济主体的不是中国的企业,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所以我的演讲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进一步
关注,我们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对中国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最有利的环境来.”
第四章东北发展增长点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城市发展正呈现两大趋势:一是逐步向大中城市发展,二是向以经济为纽带的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所谓工业城市群,是指由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为核心,与邻近的一批卫星城帝,连同
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具有强大经济产业基础的城市群体.
一.谁能成为东北工业城市群的“龙头”?
东北经济带的发展,目前就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东北需要不需要一个上海那样的,具有经济核心地位的“中心城市”?如果需要,又会是哪一个城市能像长三角的上海一样,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使经济区内的各城市之间紧密配合,形成经济腹地呢?
二.牢牢坐稳“天下粮仓”的第一把交椅
东北从来就以中国的“粮仓”而闻名.东北大地一直被称为我国的“粮食市场稳压器”.广袤的黑土地上,每年600亿公斤的粮食产出,使东北坐定“天下粮仓”的第一把交椅,4000万亩水稻面积,使东北不但成为中国,而且成为世界水稻种植的龙头老大.
三.独特的旅游资源:工业旅游
温州的工业旅游目前在我国搞得相当红火,主要原因就是有关企业对“工业旅游”的热情很高,认为工业旅游是一件无本万利的事,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活广告.在温州的一家鞋厂,游客们参观制鞋流水线时,企业主要负责人都要亲自到场欢迎,热情介绍该企业的发展历史,并主动邀请游客亲自动手体验鞋的质量.游客们亲眼看到了该厂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待客态度,当场纷纷购买其产品.这样一来,企业既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同时又带来了经济回报.
四.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
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与俄.朝.韩.日四国之间的贸易.根据目前的外贸规模和统计数字来看,东北成为我国对韩.日.俄贸易的桥头堡,深化东北地区与这三国的经贸合作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意义重大.
第五章东北必将发展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从东北地区所具有的优越的条件看来,“东北要振兴”,东北要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是大有希望的.而且更进一步,东北地区甚至和“京三角”,即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城市群大可一拼,争夺“第三经济发展极”的地位.人杰地灵的东北,将以生龙活虎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面前.
附录
东北大事年表(1588年——)
参考资料
客观冷静看东北(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