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与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形势和新发展对中国公共政策及管理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要求尽快建立起—个高效、协调、规范、透明的公共决策和管理体系。因此,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中国各类公共政策的过程问题,比较分析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差异,展望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的新趋势及中国公共政策的未来走向等,成为我国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为鉴。由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PaulA.Sabatier)教授主编的《政策过程理论》,汇集了当前西方公共政策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学者所撰写的有关政策过程理论问题的多篇文章,介绍了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方法、多元分析框架、制度理性选择框架、间断—平衡理论、支持联盟框架、政策研究中的创新和传播模型、政策过程与大规模比较研究等,并对各种分析框架进行了比较和评估,同时还对政策理论的发展和趋向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该书将对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框架。对于我国这样—个国情、政情都比较特殊的国家而言,阶段启发法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制度性的理性选择为中国实现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第二次转型,提供了一个关注具体的制度设置的模式,这一理论框架对于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多源流分析框架把政策过程看成是由行为者和过程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个源流组成,这为我们在日趋开放、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关注决策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影响方式、关注政策“输入”和“输出”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间断—平衡理论框架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在历经多重转变的过程中应当适度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实现动态平衡。而随着当前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利益群体之间的调和也就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支持联盟框架将为我们研究如何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推动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共同的政策目标中一致行动,提供一千基本的分析范式。在创新日益成为社会潮流的今天,政策传播理论框架,对于解释中国地方政府的创新活动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规模比较研究通过探索跨系统的—系列自变量差异,来研究哪些差异与政策指标中的差异有关和无关,这有助于我们探讨当前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策的不同变量的实际作用——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以及政治行为和制度因素在内的—系列变量。而我们对书中这些理论及政策过程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借鉴,需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政策及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实践。以上是我们翻译出版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