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历能成为决定一切的资产,那么心灵反倒成了无足轻重的陪衬。问题不在于你都经历过了什么,而在于你能从中悟到几多。心灵的历程决不等于客观的历史,更何况人在生活中又不是一个被动的载体,而是在感受和生活着。然而,恰恰是“春风得意”,常使人忘却在艺术世界之外还有个人文世俗社会。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谁能在“春风得意”时真正认识生活。当我们正视或展示个人原始欲望和本能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站在人的立场,千万别忘了我们还有思想“这一说”。鼐康,男,1957年生于北京,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过小说、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若干。鼐康是个笔名,也是真名的谐音。鼐字的本义在《辞海》中是“大鼎”的意思,在这里却仅和作者名字的某个读音相似,与“大”和“鼎”毫无干系。倒是作者的经历有些曲折;插过队,当过工作,上大学读的工科,毕业后干了几年工程施工,却又跳槽当过记者、编辑及其它若干种行当。1991年起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至今。在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自由化和现代化的时代里,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似乎正成为一种超凡的力量愈来愈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对于青年人而言,我们甚至可以从他们流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方面,捕捉到一些当代中外影视文化熏陶的烙印。因此,影视文化往往被我们现代人纳入到流行(时尚)文化的范畴.但是流行的却并不总是美好的——尽管我们常常更愿意陶醉在影视文化的美好梦境里。 本书显然不是一本陶醉美好梦境的书,而更像是一块为专门打碎中国当代影视文化梦境而造的“砖头”。或许称作“玉石”也无不可,所谓“抛砖引玉”,其实很多时候抛出的“砖”本来就已经是“璞玉”了。相信借助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备受国人注目的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一些发展轨迹,以及她的种种可爱和不可爱之处,尤其是不可爱之处;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本书与作者一同分享他对于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多年的辛福抑或痛苦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这便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