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冲突论

冲突论

冲突论

定 价:¥12.00

作 者: 周伟忠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对抗性矛盾

ISBN: 9787806683279 出版时间: 2002-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122 字数:  

内容简介

  一般人总认为,冲突是令人头痛心烦的事,有些人甚至希望世界上风平浪静,万事如意,“永远没有冲突”。当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冲突看成只有消极作用,而无积极意义,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实际上,冲突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虽然它只是相反作用。与冲突相对立的是协同作用。协同学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哈肯教授研究了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各种系统的协同作用,指出了协同作用的普遍性和它在系统自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冲突作用在客观世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平常我们所说的事物之间相互抵触、不协调、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对抗等,这些都是相反作用的表现,也即是冲突作用的表现;而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等则是协同作用的表现。作为一种相互作用,冲突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意义在于,它是导致万事万物发生变化(注意是变化,而不是发展,变化概念的外延要大于发展,变化具有多向性,而发展是某一变化单向性的延续和累加)的根源和驱动力。冲突之所以具有这种作用,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相互作用。当发生冲突时,它有一种内在解决的要求,这就促使事物发生变化,以克服、解决这种冲突。比如一个人面临心理冲突时,往往陷于思想斗争的漩涡之中,有些人甚至“茶饭不思”,心烦意乱,陷于极度的苦闷之中。唯有解决了这种心理冲突,或者从这种冲突中解脱出来,一个人才能心情舒畅,身心健康,继续发展自我。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经验:一个人的欲望、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唯有不满足才有动力。这里的“不满足”,也就是指现状与人的理想、欲望之间的差距,或者说两者之间的冲突。“生活富贵易产生厌倦,而贫困却产生渴求”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人甚至认为,处于轻度贫困状态对人的事业追求是有利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保持轻度贫困是该被祝福的。”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展开往往伴随着冲突的揭示而展开。“在叙事作品中,冲突是激发人物行动的机缘和动力,因而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戏剧作品特别重视冲突的展示,没有冲突不能构成戏剧。”文学作品中冲突的这种作用正是现实生活中冲突作用的反映。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的相反作用也是一种冲突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运动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每一物质运动都同时受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如行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就有太阳对其的吸引作用,同时由于它围绕太阳运转而产生离心力即排斥作用。物体的分子、原子核内部也同时存在着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正是这两种相互作用的平衡与不平衡相互转化决定着每一物质运动的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相互转化,也是导致物质世界永恒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源之一。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冲突,都与冲突有关,而事物发展也正是在克服、解决冲突中得以实现。以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史为例,每一种发明创造、每一项科学技术,实际上都是在克服、解决一系列相关的冲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拿人们已使用几千年的文字来说,在文字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长期用结绳、画画、刻契方法来记数、记事,这不仅相当麻烦,而且碰到复杂的意思时很难表达清楚。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相互之间交往的扩大,这种“麻烦”、“难以表达清楚”等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它表明原有的记数、记事方式已不适应人们的社会需要,与人们的需要发生着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种冲突的存在驱使人们去改进记数、记事方式,最终推动着文字的产生。活字印刷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由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能工巧匠毕升发明的。在活字印刷之前为整块雕版印刷,这很费时费力,几百字的雕版,只要有一个字差错,整块雕版就全然报废。显然,这种费力的印刷方法与人们要求省时、省力、省材料的需求发展发生着冲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籍因需要而大量印刷,这种冲突也日益突出,它迫使人们改进印刷方法。毕升就是首先感悟到这种冲突的人。他在实践中发现,刻错的雕版只要把错字凿去,换上一个正确的字就行了,由此他又联想到何不全用活字来排版呢?于是乎,一个重大的发明就孕育产生了。活字印刷的采用,使每个雕刻的字可以灵活地随意移用,又可以重复轮番使用,一个字顶千百个字用,使印刷技术实现了质的大飞跃。活字印刷的发明固然与毕升个人的智慧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推动这种发明产生的,归根到底是原有的印刷方法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不仅一种发明创造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社会实践与需求的冲突,而且它的发展、完善也是在克服、解决一系列相关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众所周知,每一种发明创造在刚诞生时,几乎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也是相对的。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多样),因而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与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总会出现差距,出现不一致、不相适应的地方。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曾适应了大工业对动力的需求,但它存在的结构笨重、热效率低、不够安全等弱点,又与尔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自爱迪生发明白炽电灯后,白炽灯在人类照明史上“一枝独秀”,但这种灯发光效率低、耗电多、寿命短,又与人们对节约能源的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人们也正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克服、解决这种冲突,才促使它们不断发展、完善,使之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求。而电动机、内燃机作为新的动力机取代蒸汽机,各种节能灯、各种高效灯具的问世,也正是人们解决这种冲突的产物。当然,每一种科技发明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需要相关的物质技术条件的成熟,需要人们历史经验的积累,需要发明家个人的努力,但推动科技发明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驱动力归根到底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和需求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的解决还决定了它们发展的一般方向,即使它们变得越来越适应和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首先需要明确一下,社会利益也就是指人们的公共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人类的发展利益,而不是指个人或集团的一己私利。而与人们的社会利益相抵触、相冲突的事物、现象主要有这样一些:1.各种敌对性事物、各种犯罪行为(这是在法律范畴内被定性为“犯罪行为”的一类事物、现象)。如走私、贩毒、偷盗、抢劫、杀人、放火、贪污、腐败、偷税抗税、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都有碍于社会正常秩序的建立,侵犯人们的合法权益,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它们与人们的社会利益、发展利益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对这些犯罪行为理应坚决地打击、排除。2.各种不良事物、一般的违法行为(这是在法律范畴内被定性为“一般违法行为”的一类事物、现象)。如商界的不正当竞争、广告中不规范用语、虚假广告、城市违章搭建、违反交通法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一般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也侵犯人们的社会利益,不利于社会正常秩序的建立,也应排斥之、取缔之。当然,这类行为与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有区别,因而对两者采取的禁止、取缔的方法也不同。在我国,对犯罪行为是用刑法加以规范、惩治,坚决打击,而对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则适用、于行政处罚条款,对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纠正。3.弊大于利的事物。这类事物既有益处,又有害处,但总的来说是害处大于益处。这类事物人们在经过权衡利弊后,也是采取排斥、取缔态度的。当然,有些事物究竟是否有害,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在开始时往往并不直接显露出来,这里既有一个认识过程,也有一个客观事物从表象到本质的暴露过程。但经过一段实践认识后,人们总结了利害得失,认识到了某一事物是弊大于利或有害后,对之就应果断采取排斥、取缔的态度。如传销这种营销方式刚传入国内时,曾在中国大地上火了一阵子,但经过一段实践证明它弊多利少,不利于开展正常的市场竞争,不利于市场秩序的建立,甚至给各种假冒伪劣产品、诈骗活动以可乘之机,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因而很快就受到中国政府的禁止。有奖储蓄曾经一直是各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热衷兴办的业务,但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指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存款利率,每个存款人都应得到其合法的利息。而有奖储蓄把大多数存款人的利息集中支付给少数得奖的存款人,这显然有失公允。因此,开办有奖储蓄是弊大于利,应予以停止。中小学生玩游戏机也是弊大于利。日本小孩就不玩游戏机。有人把电子游戏机比喻为“电子海洛因”,它极易使年幼无知、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上瘾,造成荒废学业、损害心理健康、损害视力的恶果,有的游戏机房甚至利用电脑游戏赌博,使一些未成年人沉湎与其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鉴于中小学生玩电子游戏机弊大于利,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规定游戏机房不得向中小学生开放。4.过时、落后的事物。对这类事物人们一般也是采取排斥、排除的态度,这是因为过时、落后的东西与人们的发展利益是相抵触、相冲突的,一旦有更先进、更符合需要的东西能够取而代之,人们总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众所周知,在科技、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先进的事物取代落后的事物,适合需要的事物取代已过时的、不适合需要的事物,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从未有间断过。总之,一切不利于人们社会利益的事物,一切危害、有损于人们社会利益的事物,都在排斥、排除之列。它们与人们利益之间的冲突属于排除型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一方代表人们的社会利益、发展利益(其角色主角应由政府担当,因为按照社会职能要求,政府应当是人民群众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当然这里也需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另一方则是与之冲突且应当被否定、排除的对象。排除型冲突是通过一方排除、取代、消灭另一方来解决冲突的,这种排除、取代当然是一个经历斗争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社会领域中的一些对象,由于与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有关,且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要排除它们常常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曲折、艰巨的斗争过程。如反走私、扫毒斗争充满着刀光剑影,世界各国每年都为此投入了重兵,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全球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仍十分猖獗,屡禁不止。这种斗争还将长期进行下去。对排除型冲突人们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达到一方排除、取代另一方的目的:1.直接排除法这种方法是以直接消灭、排除对方为目的,如在战争中消灭敌人、肃清反革命势力、铲除腐败,以及对其他危害、有损于人们社会利益的事物、现象采取禁止、取缔行动,都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运用这种方法也要讲求实效。对一切危害、有损于人们社会利益的行为、事物,借助国家权威机关及其强制力,通过立法加以禁止、取缔,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也是现代法制社会经常运用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家的强制力和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迅速地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明辨是非,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运用法律武器,也能够有效地达到目的。……

作者简介

暂缺《冲突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广义的冲突
2 冲突的作用
3 冲突与矛盾
4 冲突的分类
第二章 协调型冲突
5 协调型冲突
6 从不平衡到平衡
7 多种多样的平衡
8 链型平衡、聚焦型平衡与辐射型平衡 ...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