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所有新生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贷款五级分类的推行也经历着一个被人逐步认识和接纳的渐进过程。 当贷款五级分类这一全新的信贷管理方式,开始展现在农村信用社面前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人员,甚至监督管理人员,无论从思维上还是行为上,都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时便是种种的疑虑:贷款五级分类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否具备了执行的条件和能力?贷款五级分类的各个层次能否作出恰当的判定等。国有商业银行推行贷款五级分类7年来的艰苦历程,1998年以来先期试点5家农村信用社的多数半途而废,更减缓了贷款五级分类的推行。 在最近中国银监会和香港金管局联合举办的银行高级监管人员研讨班上,我有幸听到了中外金融专家对国外有关信贷管理情况的详细介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对在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犹豫、彷徨时,国外又有了新的进展和质的飞跃。他们已经从简单的一般五级分类向更多层次的分类过渡,从初期的期限分类到数量、期限与判断分析相结合的分类,又到了向利用数量统计分析模型分类这些更为先进的方法过渡。现在看来,在国外发达国家贷款分类不断发展、进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显然是落后了。 2003年10月,按照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和李伟副主席的指示,中国银监会抽调了各级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和基层农村信用社的40多位同志,在福建泉州进行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在近20天的时间里,参加试点的同志们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群策群力,顺利完成了对数千笔贷款的分类工作,并摸索出一套可供农村信用社使用的贷款五级分类操作方法。事实证明,以贷款的内在风险程度为基础的五级分类制度,能够更准确、及时地预测贷款的安全性,能够促使农村信用社建立更科学、有效的信贷内控制度,能够帮助农村信用社缩短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管理的过渡期。事实也证明,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农村信用社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全面施行贷款五级分类。 2003年第四季度,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连续发布了《关于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通知》(银监办通[2003]76号)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试行)》(银监办通[2003]107号),明确提出全国农村信用社从2006年开始全面试行贷款五级分类。起跑的发令枪已经响起,面对布满荆棘的前进道路,我们需要对现时状况作出更理性的判断。 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对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要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现实状况与贷款五级分类的客观要求不匹配。从内部条件看,农村信用社在观念、管理、员工、技术以及客户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况且,农村信用社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许多贷款没有按市场原则发放,要运用市场原则衡量,困难重重。从外部环境看,农村信用社面临着信息严重不对称、社会信用状况欠佳、管理体制不顺、会计和税收制度不配套等问题。这些都决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达到风险管理的要求,必将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渡过程。只有树立长期观念,循序渐进,迎难而上,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信用社贷款由期限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因此,从现在起到2006年止,这两年的过渡期内,重点不能放在分类办法是否尽善尽美、考核分类结果是否完全准确上,而应全力以赴地普及五级分类法,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帮助农村信用社员工按市场要求转变经营思路,在实践中逐步探寻适合农村信用社五级分类的道路。 第二,要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展五级分类工作,既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兼顾农村信用社的现实,既要准确把握贷款风险分类的核心实质,又要继承现行贷款分类和管理中的合理成分,因此,必须在遵循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和实践中的问题。 第三,要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与日常贷款管理紧密结合。高质量的分类结果要以建立信息完全、真实的贷款档案为前提,以信贷员经常进行贷后检查、充分了解借款人经营和财务状况为基础,以信贷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分类操作技能为条件,以建立严格完善的贷款质量考核制度为保证,这都属于日常信贷管理的内容。可以说,日常贷款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五级分类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工作量;分类过程和分类结果中反映出的问题,对于改进日常信贷管理工作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引导信用社规范日常的贷款管理行为,改进贷款管理方式,将贷款五级分类真正融入到贷款管理中,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 第四,要充分发挥监管者在五级分类工作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贷款五级分类在初始阶段具有投入大、要求高、风险充分暴露的特点,农村信用社主动推行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尚未到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必须承担起推行五级分类的重任,充分发挥监管职能,运用监管手段,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进度,全力推行,并坚持贷款风险分类的方向,促使农村信用社尽快完成向贷款风险管理的过渡。在此基础上,按照审慎性原则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贷款分类制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日益紧迫的时间表,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做好贷款五级分类的培训工作。编辑此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贷款风险分类的理论阐述、实务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原理、农村信用社开展五级分类工作的程序和标准,以及财务、现金流量、非财务、担保四大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分类后的管理事项,以满足各地培训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