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知识读物新哲学讲演录

新哲学讲演录

新哲学讲演录

定 价:¥36.00

作 者: 张世英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标 签: 哲学知识读物

ISBN: 9787563346240 出版时间: 2004-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58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授课的录音整理,是他近20你那来对一些哲学问题思考的总结,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作者主张把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与西方近代的“主体——客体”关系式结合起来,提倡一种中西会通的哲学。他认为,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通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书内容生活活泼、通俗易懂。如果说以往是要经过苦苦思索才能进入哲学之境的话,那么本书让你体会到哲学将怎样平易生动地走进你的生活……片断:开讲词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1816年10月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哲学史课程的开讲词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段时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忙碌于现实利益和日常生活琐事,“阻遏了我们深切地和热诚地去从事哲学工作,分散了我们对于哲学的普遍注意”。现在形势变了,“我们可以希望……除了政治的和其他与日常现实相联系的兴趣之外,科学、自由合理的精神世界也要重新兴盛起来。”为了反对先前轻视哲学的“浅薄空疏”之风,我们“应该把哲学从它所陷入的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以便在“更美丽的时代”,让“人的心灵”“超脱日常的兴趣”,而“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黑格尔的这些话是差不多两个世纪以前讲的,但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新哲学讲演录开讲词》片断: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在美学史上,一般对艺术的分类,大多是以有形与无形、无声与有。无言与有言为标准来划分,例如建筑、雕刻、绘画属于有形的艺术,乐和诗属于无形的艺术;建筑、雕刻、绘画属于无声的艺术,音乐与同于有声的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属于无言的艺术,这里的音乐指不包括歌词在内的乐曲,诗属于有言的艺术。至于这些艺术门类的审美价值,谁高谁低,那就是众说纷结,各有千秋。我这里专门谈谈黑格尔的艺术分类,他的分类是哲学家和美学家中最系统、最详尽、最明确的。他的分类标准也是人所共知的,就是以精神与物质的适合程度,以精神战胜物质的程度作为划分艺术门类的高低的标准:一种艺术门类愈受物质的束缚,精神活动的自由程度愈少,就愈低级;反之,一种艺术门类愈不受物质的束缚,愈显出精神活动的自由,就愈高级。一个建筑物要靠大石头筑成,物质性最明显、最强,价值就最低,音乐。诗最少物质性的成分,特别是诗,精神、观念性的成分最强、最明显,审美价值就最高。从建筑、雕刻、绘画到音乐、到诗,便是一个物质性的雪愈来愈少,精神性的自由愈来愈强的过程,因而也是各种艺术门类从低级到愈来愈高级的过程。黑格尔的这种分类标准,如果按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有言与无言的标准来划分,那就可以说是无形高于有形,有声高于无声,有言高于无言。何如音乐不占空间,只占时间,是无形而有声的,它就高于占平面空间的有形而无声的绘画,当然,它也就更高于立体的、同样是有形无声的建筑和雕刻;又如音乐与诗虽然都是有声的,但诗不同于音乐,音乐是有声而非语言的艺术,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诗高于音乐。很明显,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在表达精神超出物质、战胜物质这个基本思想的同时,还表达了和它相联系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语言高于形体,高于一般的声音;语言比起形体和一般的声音来,最能表达精神性的东西。语言的艺术,诗,所保留的最后的一点带有物质性的东西,是声音。声音是诗与音乐共同的,但音乐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人们的内心感情,而诗里的声音则转变成了语言,声音成了表示观念和概念的符号,它是间接地通过观念和概念而引起人的内心感情。语言高于单纯的声音的地方就在于语言是运用它所特有的观念、观感之类的精神性媒介,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陈述,把精神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更明确地、更具体地表现出来,诗不像音乐所表现的内心生活那样还只是隐约模糊的。你们听梁山伯祝英台的小提琴或交响乐,如果不知道词,光凭听音乐,就只能有隐约模糊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而不能具体明确地知道它的故事情节。所以只有语言的艺术,诗,才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在黑格尔看来,语言比起建筑所用的大理石、雕刻所用的石膏、绘画所用的颜色、音乐所用的声音来,最能具体明确地表达精神内容的丰富性和特殊性,黑格尔的这个思想显然包含了语言也最能表达事物的意义这样一层意思。因为按照黑格尔的基本观点,天地万物是一个精神性的整体,是“绝对精神”,而语言既然是精神内容的最完善的表达,那么天地万物的意义当然也就是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黑格尔的这套思想为西方现当代哲学关于人与万物皆因语言而有意义的观点开辟了道路,当然,还不能说已经达到海德格尔所谓“有语言的地方才有世界”的明确结论。黑格尔说:“语言已经渗透到了一切对人来说是内在的东西之中,渗透到了一切使人成其为回东西之中。”黑格尔这段话的意思表明他已认识到人的最内在的东西是语言,颇接近海德格尔的“人的存在基于语言”的论断。但黑格尔并未对他的这个思想加以发挥,他也没有达到天地万物都是由于语言而敞开和有意义的结论,他认为音乐、绘画、雕刻、建筑都因为不是语言而居于比诗低级的地位,就说明他还没有达到西方现当代哲学的结论。其实,世界万物都具有语言的性质,没有语言性之外的自在世界,没有离开语言的独立存在,这个观点不仅是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所倡导的,而且某些英美分析哲学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持有这种观点。在一个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生活世界之中,不尽人有语言,而且万物皆有语言性,只不过其他万物是作的“无言之言”。艺术作品都有语言性。我所说的语言性,我用这个性字,就表示有“无言之言”。黑格尔认为有形体的建筑、雕刻是低级的艺术门类,说明他不懂得“无言之言”,不懂得建筑艺术也有语言性,有诗意性。至于黑格尔所谓比建筑、雕刻更高的音乐和绘画,在我看来,那就更能显现其语言艺术的本性。例如现代的抽象画,着重通过点线的宽窄,组织的疏密,运笔的缓急、轻重、顺序和色调的微妙变化,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抽象画好像把一幅有形无声的绘画转化成了无形而有声的音乐,而音乐,那是最接近于语言艺术的。许多西方著名的抽象画家的画可以说都既是有形无声的画,又是无形有声的音乐。他们的画是画出来的音乐。至于中国画所强调的画中有诗,当然更能直接说明绘画的语言艺术性。抽象画也好,中国的画中有诗也好,我以为都是作“无言之言”。中国传统的艺术除强调画中有诗外,也强调诗中有画。这一点黑格尔也看到了,他所谓高级艺术门类包含低级艺术门类就包含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音乐中有画。但黑格尔没有再反过来看到他所谓低级的艺术门类如绘画和音乐中也包含高级的艺术门类语言艺术,包含诗意。黑格尔倒也曾经说过:“诗是普遍的艺术”,因为诗需要“想像”(Phantasie,想像不是一般的单纯的观念本身[Vorstellungalssolche]而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观念),而想像是一切门类的艺术所共有的基础。黑格尔的这些话似乎有普遍的艺术都有诗意、都有语言性的咏道,但黑格尔认为,在诗里,想像却要求用语言和语言的美妙组合把观念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大理石、石膏、颜色和音乐的声音来表达。所以,归根结底,在黑格尔看来,诗的语言性仍然是其他低级的艺术门类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所没有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说黑格尔不懂得除了诗之外其他一切艺术品也都有语言性和诗性。更进一步说,我认为不仅一切门类的艺术美都具有语言艺术的本性,即使是自然美也有语言性。在人与世界万物交融合一的世界里,美的自然也是言说着的,当然也是无言之言。我决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我决不否认离开了人仍然有自然存在,但问题在于自然是怎样显现于人之前的。不同的自然物对人显示着不同的意义、意味,也就是说,不同的自然物对人作不同的言说;同一自然物对于不同的人也作不同的言说;对于一个没头没脑的人,自然物就不言不语;对于一个毫无审美意识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自然美;对于各种不同的审美趣味的人来说,同一自然物显现为不同的自然美,这也就是说,同一自然物对于不同审美的人作不同的言说。我甚至认为飞沙走石这样的自然物,是可以有语言艺术之美的,这要看诗人是怎样来显示飞沙走石的。而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无机物是根本不可能有自然美的。总之,说自然有美,说自然美,那就意味着自然在有诗意的人面前显示着美,意味着自然在言说着,在作无言之言。南唐冯延巳的词:“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好像是说的,花是自然物,没有语言。但“泪眼间花花不语”这句词正好意味着:在暮春三月里,落花正在言说着红销香断的景象。“花不语”者,花能言而不言之谓也。诗人“泪眼间花”,不就意味着花在诗人眼里是能言的吗?花虽“不语”,却作了回答:“乱红飞过秋千去。”一片零乱的落红飞过秋千去,这不就更引起人的伤时怜惜之感吗?总之,一切艺术品,一切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在人面前都是有语言性的,那么。它们究竟是言的什么呢?一句简单的回答就是:一切艺术都是以有限表现无限、言说无限,或者说是超越有限。审美价值高低的区别,艺术品价值高低的区别,诗意境界高低的区别就在于言说的空间之大小,超越有限的空间之大小,给人留下的想像空间之大小。

作者简介

  张世英,1921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誉顾问、美国传记中心名誉顾问、国际“哲学体系”研究会会员、《德国哲学丛刊》主编以及南京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曾应邀到德国美因兹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作学术讲演,到美国、瑞士、法国、德国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或公开讲演。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国际传记词典》、《头五百》名人录,被美国传记中心收入《国际接触带头人物指南》等。

图书目录

    开讲词
   哲学的性质
   小引:哲学始于对普遍性问题的惊异
   一、哲学史上对哲学的界定
   二、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三、哲学的分类
   
   第一篇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一讲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二、“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三、哲学基本问题解析
   第二讲精神发展的阶段
   一、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二、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第三讲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一、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二、相同与相通
   第四讲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像
   一、想像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二、从重思维到重想像的转向
   三、想像的重要意义
   第五讲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像的无限”
   一、两种无限的含义
   二、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三、“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四、“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第六讲崇尚有限与超越有限
   一、从尊崇无限到尊崇有限的转向
   二、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人世间事物的有限性
   三、从拯救有限到超越有限,从崇有到尚无
   四、从一元论到多元论,从尊崇同一性到尊崇差异性
   第七讲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一、从符台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第八讲现实·真实·虚拟
   一、亚里士多德“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
   二、虚拟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三、真实(真理)的层次
   四、艺术的真实
   第九讲论境界
   一、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二、境界的形成
   三、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四、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第十讲超越自我
   一、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二、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第十一讲超越之路183
   一、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185
   二、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三、超越有限的历程192
   四、超越有限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
   
   第二篇审美观
   第十二讲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一、审美意识不是主客关系式的认识,而是人与世界融台的产物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第十三讲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传统哲学把哲学与惊异对立起来
   二、审美意识的惊异主要因超越主客二分而激起
   三、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四、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第十四讲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二、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三、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四、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五、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第十五讲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一、艺术是以有限显现无限
   二、艺术品显现人人共同生活于其中的无限性世界
   三、艺术品所显现的无限性包括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参与
   四、典型说的无限之局限性
   五、古希腊的模仿说及其扩展
   六、中世纪对古希腊模仿说的超越
   七、典型说在西方近代美学史上的主导地位
   八、现当代的显隐说对传统的典型说的超越
   第十六讲审美价值的区分
   一、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二、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第十七讲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一、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二、语言学的转向
   三、语言意义的转换
   四、“大言”与“小言”
   第十八讲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一、语言的诗性
   二、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三、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第十九讲美与真善
   一、古希腊时期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三、近代
   四、现当代
   五、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第三篇伦理观
   第二十讲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一、中西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二、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三、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四、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二十一讲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一、“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二、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三、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一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四、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五、“我一你”关系的忧先地位
   六、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第二十二讲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一、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二、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十三讲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一、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第二十四讲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一、从独白到对话
   二、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
   三、理与情
   第二十五讲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
   二、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三、“知”哲学与“行”哲学
   四、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五、哲学与人生
   
   第四篇历史观
   第二十六讲古与今
   一、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二、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第二十七讲传统与现在
   一、传统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二、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第二十八讲历中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二、时间距离的意义
   三、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著
   四、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第二十九讲中心与周边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二、“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
   四、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第五篇哲学发展的历程
   第三十讲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一、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5
   第三十一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一、主要发展阶段
   二、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第三十二讲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第三十三讲余论希望哲学
   一、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二、希望就是虚拟
   三、希望就是战斗
   四、希望与命运
   五、希望与失败
   六、希望与无限
   
   附录:
   1.治学心得
   2.主要著作目录(合著未收入)
   3.主要学术论文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