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寒暑假,北大成了旅游点,许多中小学生排着队游览北大的校园,对此已有不少争议。如果仅仅走进校园转一圈,看看燕园的风景,确实意义不大,因为这远不能真正了解北大。志在北大的高中生及家长们很神往北大,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半不了解北大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就是身在北大的学子也未必熟悉那些风物景观背后的故事。只有把北大(包括燕京大学及西南联大)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与风物景观结合在一起,才更能品味出北京大学的魅力所在。然而,至今尚未有这样一部或一套书能系统全面的讲述这些历史风骨、景观风物、名人风范和大师风采。我们编辑出版《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就是寄望能够填补这个空白。肖东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197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任教近30年。1983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辞典》。研究方向:出版印刷史、年鉴学、出版经营管理、传媒史等。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年鉴学概论》、《实用年鉴学》、《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国图书》;主编《中国图书馆年鉴》、《北京大学人文与风物丛书》、《现代信息管理丛书》等。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藏书楼》一书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已完成国家"八五"规划课题、新闻出版署专业系列教材重点项目多项。目前承担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和国家"十五"规划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出版通史》的科研任务。多次赴韩国、日本、美国出席世界印刷文化起源及出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演讲、论文和专著,用确凿的文献和史实反驳"印刷术韩国发明说",捍卫了祖国印刷术发明权,有关论文被多处转载。社会兼职有中国编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高等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年鉴》主编。北京志鉴研究院副院长。四次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十余次获全国、省部、学会及校级优秀科研奖。主要著作⒈《中国书史》(合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⒉《中国图书》,(专著)新华出版社,1991⒊《年鉴学概论》(合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⒋《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⒌《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下册(主编),辽海出版社,1996(上册),2003(下册)⒍《中国统计资料概览》(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⒎《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1999;2001(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000,2002⒏《中国藏书楼》(执行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⒐《实用年鉴学》(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11.《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12.《风物-燕园景观及文化底蕴》(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13.《风范-北大名人寓所及轶事》(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主要论文:1我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回顾与展望,《图书情报工作》,1985,4《新华文摘》,1985,11;2论年鉴学研究体系的建立,《辞书研究》,1986,3;3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共十三篇),连载于《编辑之友》1990,1~1992,2-3;420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1999,2《新华文摘》,1999,9;5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汉城)《世界印刷图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中国出版年鉴》2001年转载;《中国编辑研究》2001年转载;6《试论出版史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2期;7《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肖?ⅰ吨泄∷ⅰ?2002年3期;8《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肖东发《编辑之友》2003.1;9《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肖东发许欢《河北大学学报》2003.1;10《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肖东发《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近期散文:《三角地和燕南园》肖东发《中国国家地理》2003.3;《行走在历史的风景里》肖东发《中华读书报》2003.3.12;《一塔湖图背后的故事》肖东发杨虎《中华读书报》2003.4.23;《燕园景观与人文底蕴》肖东发《中华读书报》2003.4.23;《走近燕南园》肖东发陈光中《北京大学校报》2003.3.5;《燕南园50号的向达先生》肖东发陈光中《北京大学校报》2003.3.23;《燕南园66号:冰心与吴文藻的新居》肖东发陈光中《北京大学校报》2003.4.5;《燕南园60号的夏仁德教授》肖东发陈光中《北京大学校报》2003.5.25;《再谈红楼精神和一塔湖图:答黄修己先生》肖东发杨虎《中华读书报》2003.6.11《北京大学校报》2003.6.5;《无奈之举意外收获》肖东发《中华读书报》2003.5.27。任何一种气象都是要讲传承的。我们谈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气象,终究还要靠她的载体──人来体现。北大人身上的风骨和使命感从何而来?──北大的历史,北大的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渊源,但正如一位北大学子所言,是“煦煦春阳的师教”──那最大的影响,来自北大的历届师长,北大的先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名人的脚步与北大前进的轨迹相伴相随;他们曾经或正在居住的地方,与北大自身一样笼罩着圣洁的光辉。一年前,我们曾实地寻访了城区沙滩一带老北大的名人故居。近一年来,我们又多次走进燕南园,聆听芮沐、侯仁之、林庚等先生的教诲,尽管他们都已年逾九旬,但头脑仍十分清晰、思维仍极为敏捷;我们还拜访过季羡林、林焘、徐献瑜、宗璞、汤一玄等诸多前辈,他们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许多有关燕园名人及其寓所的往事。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才能写出那些大师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