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推崇《三字经》的人,称它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确实,自宋以后《三字经》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以王相注本为例,全书正文共一千一百二十八字,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博丰富。首先讲教和学的重要性,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些话成了人们多年传诵的格言,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其次讲礼教规范,其中不少话宣扬“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足取的;但“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却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教育儿童也还有其积极的意义,未可全部否定。再次是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介绍“小学”、“四书”、二八经”和“五子”这些当时年轻学子所必须具备的常识。然后用较长的篇幅讲述历史《三字经》为宋代人所作,其谈历史的部分,原来写到宋朝就完了,自辽金以下,都是明清人续写的。王相注本讲到明末:“迨崇祯,煤山逝。”章太炎重订本讲到清未:“十二世,清祚终。”记住这些整齐押韵的句子,对中国自传说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至宋元明清的厉朝名号就记清了。书的最后讲了很多我国历史上发愤求学成才的人物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而且明确指出:“有为者,亦若是。”要不然的话,“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话对勉励儿童奋发向上,做有作为的人,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